建設太忻一體化經濟區,是山西深度融入京津冀、服務雄安新區的重要一步。新生的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在起步時就堅持“在保護中發展”,打造京津冀生態屏障。
山西素有“華北水塔”之譽。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屬滹沱河、永定河等河流發源地,可謂京津冀生態屏障。
在10月12日舉行的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山西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二十四場暨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建設專場新聞發布會上,山西省太忻經濟一體化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忻州市政府黨組成員、太忻經濟一體化發展忻州區運營中心常務副主任王建峰介紹,中心會同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林草、住建、文物等部門,穩步推進重要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
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1+3+N”政策體系制定全過程。
王建峰說,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加快構建以恒山—云中山、五臺山—系舟山為屏障,以滹沱河、牧馬河、清水河和汾河為廊道的“兩屏四廊多區塊”的區域生態保護空間格局,筑牢京津冀重要綠色生態屏障,切實保護好“華北水塔”。
在產業布局和生態保護上,太忻一體化經濟區秉持疏堵結合。
根據《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建設項目環境準入正面清單(試行)》,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從嚴準入、優布局、控污染、防風險和促低碳5方面提出52條措施,支持和鼓勵符合區域及行業產業結構調整、煤炭消費總量控制、“雙碳”目標、環境質量和污染排放總量“雙控”等政策要求的項目落地。
此外,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制定出臺《太忻一體化經濟區重要資源保護清單(試行)》,明確了區域內需要重點保護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兩類資源,同時提出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實施更嚴格的產業準入、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強化生態保護監管、大力保護歷史文化資源5項保護措施。
在生態環境的共建共治方面,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力爭到2025年,區域內細顆粒物(PM2.5)濃度較2020年下降2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較2020年提高10個百分點,地表水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100%。
其間,太忻一體化經濟區探索建立綠色發展新機制,支持有關生態環境類試點示范改革舉措在太忻一體化經濟區集中落地、率先突破和系統集成。
為此,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建立區域污染物總量統一調配機制,打破以市縣為調控單元的主要污染物總量管理模式,在滿足區域環境質量要求的前提下,允許排污權指標跨區域交易;探索建立大氣、水等環境要素多元生態補償機制,積極開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率先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路徑和實踐模式。 (據中新網)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