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府區高城村玉米育苗大棚內,工人們正在將培育好的種苗打包裝箱,種苗隨即被運往玉米兄弟公司種植基地進行移栽。 本報記者 司麗瓊攝
“谷雨前后,點瓜種豆”。往年這個時節,地處黃土高原忻定盆地的忻府區才開始陸續播種糯玉米。今年“五一”期間,記者在忻州市玉米兄弟食品有限公司忻府區南高村玉米基地采訪時看到,大田里的玉米苗已齊刷刷地長到七八厘米高,綠意盎然、生機勃勃。
公司運營經理王永君介紹:“大田里的玉米苗都是在大棚里培育的。公司今年首次嘗試玉米移栽,大田種植比往年提早了近一個月,這批玉米有望成為全國第一批上市的糯玉米。如果全部試驗成功,基地就可以一年收獲兩茬糯玉米了。”
給基地育苗的,是忻府區高城村大棚種植戶楊新軍。以前,他在大棚里一直培育辣椒苗,今年也是第一次在大棚里培育玉米苗。“第一次嘗試在大棚里育玉米苗,起初還擔心成活率不高,怕達不到‘三葉一芯’的交付條件。現在看來,這些擔心都是多慮了。”
玉米兄弟食品有限公司科普示范基地為省級農村科普示范基地。近年來,公司嚴格實行有機規范種植,不使用化肥和農藥,用散養羊糞漚農家肥,人工鋤草,用物理和生物方法滅蟲,生產的糯玉米供不應求。大棚蔬菜瓜果一年可以種兩茬,糯玉米行不行?玉米兄弟一直想進行這方面的嘗試。種植基地和育苗大戶采取農企合作、訂單育苗的模式,對基地而言,節省了資金和時間成本。對種植戶來說,又新增了一條增收渠道。楊新軍說:“我在大棚里育辣椒苗多年穩穩當當,收入也可以。但糯玉米是忻府區的一個品牌,如果這次大棚育玉米苗成功了,不僅我一年能育兩次苗,玉米兄弟公司種植基地也能收兩茬糯玉米,這可太有意義了。”
3月20日,楊新軍開始在大棚里育玉米苗。3月26日,完成第一批播種。第二批4月6日下種,4月8日完成。
楊新軍說:“水熱條件對玉米苗的出芽、生長有重要影響。水分和氧氣適宜時,溫度越高,發芽和出苗越快。當然也不能太高,大棚里的溫度要控制在25度左右。因此每天要實時關注水分和溫度的變化。我今年一共弄了兩個玉米苗大棚,育苗面積約4畝。一個人忙不過來,就把這些年幫忙培育辣椒苗的老劉也調了過來。”
河北人老劉今年70歲,有數十年育苗經驗。老劉育過西瓜、香瓜、辣椒等十多種苗子,大棚里育玉米苗還是頭一次。按照玉米兄弟公司訂單要求,種苗在育苗階段不施肥、不上藥,全部穴盤培養,有機種植。老劉隨身攜帶一個小本本,上面密密麻麻記著什么時間栽種多少苗子、哪個時間段補水、什么溫度下通風……每天,他都會仔細察看玉米苗的生長情況,細細觀察一個穴盤128個小塊兒里苗子的成活率有多高。
玉米苗送到南高種植基地后,玉米兄弟公司組織工人將苗子移栽到大田里,每天移栽40畝。移栽過程中不敢有絲毫大意,基地負責人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保護好穴盤苗自帶的土球。
目前,楊新軍大棚里的玉米苗已有一半完成了移栽。他算了一下收益:140多萬株玉米苗,1株苗1毛1分錢,每株苗種子、穴盤、人工等投入大概是8分錢,每株凈賺3分錢,綜合下來可以賺4萬多元。“這次育玉米苗,光是撒種子、起苗子,就為村里增加了300多人次的用工,共為村民增收3萬多元。”楊新軍說。
“這次合作,楊新軍為我們公司生產、加工、銷售整套環節補上了生產中‘育苗’這一關鍵‘鏈條’,為第一茬玉米提早20天上市創造了有利條件,讓我們的玉米有了時間上的競爭優勢。如果不出意外,第二茬玉米預計6月20日左右育苗,7月20日左右移栽,國慶后一周左右就可以上市。這樣一來,年銷售收入可以提高1-1.5倍。”王永君信心滿滿。
(本報記者 郭劍峰 司麗瓊 通訊員 陳文強)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