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local/8/B9/8B/528F59D05D151C313801579E1B8_0220B0CF_E65BA.jpg)
圖為黃河河曲段。 張存良攝
大河湯湯,日月輪轉。
萬木并秀、水光瀲滟,時有飛鳥掠過。盛夏時節的靜樂汾河川國家濕地公園宛若一幅多彩的畫卷;
山色蔥蘢、碧波萬頃,游人絡繹不絕。長城與黃河的“握手處”——偏關老牛灣再次以旖旎風光迎來一年的旅游旺季;
……
汾河與黃河是流淌在忻州大地上的兩條重要河流,不僅積淀了厚重的歷史文明,而且滋養了兩岸百姓的生活, 在新的時代更被賦予非凡的意義和要求。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一定要高度重視汾河的生態環境保護,讓這條山西的母親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發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
國家戰略,忻州踐行。近年來,忻州市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要求,樹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鮮明理念,全市上下一盤棋,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確保“一泓清水入黃河”,奮力書寫了管水治水興水的“忻州答卷”。
管水 為有源頭活水來
或結伴嬉戲、或優雅漫步、或引吭高歌……每到春季,河曲縣的黃河岸畔就變成了浪漫的“天鵝湖”。一批又一批的候鳥飛抵這里覓食、棲息,成了大河之畔最美的風景,也成為了河曲縣良好生態環境的“代言人”。
忻州是黃河入晉第一市,市域內黃河流經偏關、河曲、保德三縣,全長171公里。近年來,忻州用系統觀念加強流域系統治理,用新發展理念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持續推動黃河流域忻州段“顏值”與“氣質”同步提升。
建立務實高效的推進機制。在全省創新實行雙主任制度的“河長制”,成立市、縣、鄉三級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出臺《忻州市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試行)》《忻州市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暫行規定》,進一步明確各級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環境保護主體責任,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落實。
構建系統完善的規劃體系。出臺《忻州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高標準編制《忻州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兩山四河一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專項規劃》等一系列發展治理規劃。
以立法“小切口”推動生態環境“大治理”。近年來, 忻州市人大常委會先后制定了《忻州市滹沱河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條例》《忻州市靜樂汾河川國家濕地公園保護條例》《關于加強黃河流域忻州段生態保護實施禁牧的決定》等地方性法規,為忻州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法治保障。
統籌推進“五水綜改”工作,水權制度改革試點后續工作進展順利,初步建立了水權交易制度、分配方案和交易平臺。
頂層設計與制度保障不僅為區域內河流治理指明了方向,而且讓治理有了強力抓手。
“東碾河是汾河的一級支流,它的發源地就在娑婆鄉,所以保護好東碾河就是在保護汾河,也是確保‘一泓清水入黃河’的重要助力。”靜樂縣娑婆鄉黨委副書記、鄉長吳嘵燕是鄉級河長,要經常帶隊開展巡河工作,查看沿線是否存在私挖濫采、傾倒垃圾等現象。
以“河長制”促“河長治”。如今,在忻州,每一條河都有“河長”。河長們深知,管好這一方碧水,就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各級各部門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實增強做好河湖長制林長制工作的思想行動自覺,堅持把全面推進河湖長制林長制作為堅定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具體實踐,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真正統籌生態保護與高質量轉型,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切實做好治水興水、護林增綠等一系列工作,努力讓忻州生態越來越好、環境越來越美、生活品質越來越高。”3月29日,忻州市組織收聽收看全省河湖長制林長制工作會議,市委書記朱曉東的講話擲地有聲,讓忻州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實踐中更加堅定。
治水 一泓清水入黃河
“過去一刮風,到處是塵土,客人來了看一眼就走了,根本不住。現在是山青了,水綠了,還有客人專門來度假的。”近些年,在偏關縣老牛灣開農家樂的李浩敏真正過上了“靠山吃山,靠河吃河”的生態飯。
偏關縣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是黃河入晉后的第一縣,在過去一直是生態脆弱、環境惡劣的“代名詞”。為改變這一面貌,多年來偏關縣統籌推進減沙控沙、生態修復、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工作,使全縣綠化率由20世紀80年代的不足4%增加到如今的40%。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偏關的“巨變”并非孤例。
河曲縣的榆嶺窊村曾經溝壑縱橫、資源匱乏,是祖祖輩輩靠天吃飯的小山村。如今別墅林立、大棚連片、風景如畫,成了鄉村振興的“明星村”。
榆嶺窊村的改變,是河曲縣以整溝治理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鮮活范例。近年來,河曲縣以“整溝治理,一溝一品”為治理思路,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高質量推進黃河流域生態治理,成效顯著。黃河邊綠化覆蓋率達43.8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26平方米,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1.2%,城市生活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達100%,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7.4%……這一組數據,是河曲縣推進黃河流域生態治理最生動、最直觀的體現。
保德縣把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與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中部地區崛起結合起來,堅持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統籌做好保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篇文章,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實施中體現保德擔當。2022年,保德2個國考斷面水質均達標,全縣未出現劣Ⅴ類水體。
黃河流碧水,赤地變青山。從偏關到河曲再到保德,黃河在忻州留下了壯美的風景,如今,忻州也為黃河牢牢守護生態底色。
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汾河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發源于寧武縣管涔山脈,在忻州境內與黃河雖無交集,但最終殊途同歸、百川歸海。近年來,忻州將汾河治理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全流域治理,一體化推進,逐步實現“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的目標,使一河清水出忻州。
作為汾河的發源地,寧武縣把實施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作為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抓手和重要舉措,全面推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12字原則,全面實施修山、治水、育林、護田、蓄湖、復草“六大共治”,讓“汾河流水嘩啦啦”的歷史美景得以重現,極大改善了試點區生態環境質量,提升了生態環境承載力,有效保護了生物多樣性,構建起“山青、水綠、林郁、田沃、河美”的生態格局。
靜樂汾河川國家濕地項目是全省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與修復的國家級試點項目。靜樂縣按照恢復生態、涵養水源、凈化水質、兼顧景觀的總體原則和要求,投資2.51億元,對昔日無序開發留下的傷痕進行修復,不僅使流域內綜合生態體系和自然狀態逐漸得到恢復,而且建成了忻州市唯一一個國家級濕地公園。項目實施以來,靜樂域內汾河干流水質連續幾年都穩定在Ⅱ類標準以上,生態也隨之變好,野生植物增加了4屬15種,野生動物增加了16科51種。
河山競秀、頻歲安瀾,沃野平疇、美景如畫。在“一泓清水入黃河”的答卷上,忻州的故事詩意而富有生機。
興水 天光云影共徘徊
好風景能帶來好項目,在偏關已成為共識。
“與6家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簽約項目13個、簽約金額近74億元……”5月6日,偏關縣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舉行的招商推介會上收獲不菲。讓企業家們青睞有加的正是偏關向好的生態環境。“通過推介會,我們了解到偏關老牛灣那邊有很多民宿,所以就打算做一條旅游線路。可以先到黃河大峽谷再乘船到老牛灣住一晚,應該也是一個不錯的短線旅游項目。”國旅鄂爾多斯分公司負責人喬瑞對未來的合作充滿希望。
當下,偏關為積極應對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實驗區與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的雙重機遇,創新確立了綠色有機農業、綠色新能源、綠色文旅的“三綠”戰略。綠色成為了偏關發展的底色,也是招商引資的底氣。
把生態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讓“好風景”和“綠經濟”比翼齊飛,正成為忻州推動綠色發展的潮流。
與偏關縣一衣帶水的河曲縣也在努力豐富“黃河故事”。加快推進黃河西口古渡4A級景區創建,通過對沿黃鄉村的古村落、文物遺址、旅游景點的系統保護與開發,打造出一條由海潮禪寺、五花城堡、西口古渡、臨隩公園、濕地公園、羅圈堡、娘娘灘、彌佛洞等景點串聯起來的黃河沿線文化旅游帶,打牢“黃河風情旅游區”基礎。如今,眾多旅游觀光、寫生、攝影等愛好者前來觀黃河、望長城、品美食、聽民歌,帶“火”了沿線的農家樂和“黃河人家”主題民宿,生態旅游產品價值倍增,黃河文化在河曲煥發出璀璨光芒。
好生態還在提升群眾的幸福感。
“水質好了,連空氣都是新鮮的。”每天都要在靜樂汾河川國家濕地公園散步的劉佳由衷感到開心。漫步其間,近處是“水光瀲滟晴方好”,遠處是“細柳階邊水陽樓”,不是江南恰似水鄉。在最近公布的第二批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推薦名單上,靜樂成為全市唯一上榜縣城。
長河激浪起,潮涌日日新。在新的歷史征程上,忻州市將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論述,凝心聚力,堅決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點任務落實到位,為“一泓清水入黃河”注入忻州清波,為賡續千年黃河故事書寫忻州篇章!(記者 郝永峰)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