岢嵐縣廣惠園移民新村。 記者 范 濤攝
一日之內,兩項榮譽。首屆中國鄉村振興品牌大會上的岢嵐,表現搶眼、成績不俗。
日前,首屆中國鄉村振興品牌大會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成功舉辦,在主辦方揭曉的“鄉村治理優秀品牌案例”和“鄉村振興示范基地”的名單中,岢嵐縣廣惠園社區和宋家溝村榜上有名。
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自實施以來,全國各地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呈現出鄉村振興事業蓬勃發展的新氣象。岢嵐作為昔日的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在成功脫貧摘帽四年后,就能打響鄉村振興“岢嵐品牌”,脫穎而出,原因何在?
要回答這一問題,還需回到北方那片充滿希望的嵐山漪水之中。
黨建引領統全局
春夏之交,萬物復蘇的岢嵐大地生機勃勃。位于縣城西部的廣惠園社區正開展一場主題為“不忘初心使命·錘煉過硬作風”的主題黨日活動。60名黨員齊聚一堂,專心致志。廣惠園社區黨委副書記張兵治是這堂課的主講人,他希望全體黨員在春天就播下優良作風的種子。他知道,社區治理的關鍵在黨組織,在廣大黨員。
廣惠園社區是岢嵐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曾看望過的趙家洼村的村民們就安置在這里。為讓搬遷群眾在新家園“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岢嵐縣牢記領袖囑托,在做好后扶工作的同時,以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工作為切入點,干群同心、實干篤行,讓社區治理更精準,為民服務更高效。2021年廣惠園社區成功創建忻州市易地搬遷“五好社區”,2022年被評為平安山西建設示范社區。
從廣惠園社區沿嵐漪大道出城,向東約15公里就是宋家溝村。公路兩旁田野如畫,農民們正忙著耕作新一年的希望。一些游客已慕名而來,在三棵樹廣場拍照、打卡,感受詩和遠方的田野。
宋家溝村三棵樹廣場,2017年6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就是在這里發出了“請鄉親們同黨中央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的號召。如今,“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宋家溝村不僅是“新農村”的代名詞,還成為了AAA級旅游景區、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從廣惠園的“五好社區”到宋家溝村成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變的是百姓的生活,不變的是初心與信仰。這一切都來源于對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囑托的深刻踐行,來源于黨建引領的始終貫穿。
在岢嵐,基層治理體系中的“第一引擎”始終是堅持黨建統領,將黨的建設貫穿于各方面和全過程,實現黨建“一子落”,治理“滿盤活”。
廣惠園社區選舉成立了社區黨委,社區黨委下設4個黨總支、9個黨支部、20個黨小組,并將235名搬遷黨員黨組織關系轉入社區,通過選舉,5名搬遷村的“兩委”干部擔任起了社區“兩委”干部和網格長。將黨支部建在網格上,建強戰斗堡壘,充分發揮黨組織“紅色引擎”帶動作用,使黨的領導在基層社會治理最末梢真正體現。
宋家溝村黨支部圍繞提升黨支部的核心領導能力,也構建起了“1+7+10”三級網格制。即由黨支部為領導全村基層治理的“1”個總網格、以7個黨小組組成的“7”個分網格以及由10名包片黨員組成的“10”個小網格。“小網格”撬動“大黨建”,不僅增強了村黨支部的凝聚力,而且使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基層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關鍵支撐,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岢嵐縣用實踐證明,黨建是做好這一切的根本保證。
以人為本惠民生
“它們的共同特征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鄉村治理優秀品牌案例”的評選結果中,“以人民為中心”成為重要衡量標準。廣惠園社區的入選并不意外。
“有事就找網格員!”廣惠園社區住戶王澤明對這句話感觸頗深。他口中的“網格員”正是廣惠園社區黨委副書記、第四網格網格長張兵治。原來,王澤明曾因地下室水管被凍多次與物業協商未果,而引發雙方爭執。最終是張兵治將雙方請到社區調委會耐心調解,促使雙方達成和解。
“有事就找網格員”看似一句簡單的口號,折射出的正是基層治理中“以人為本”的理念。岢嵐縣在推動基層治理中堅持“黨建是核心、網格是基礎、黨員是關鍵、治理是手段、服務是根本”的治理思路,立足“小網格”,推動社區“大治理”,實現為民服務“零距離”。在岢嵐縣,網格員不僅是入戶走訪進行數據收集的采集員,也成了小區的政策宣傳員、社情民意信息員、矛盾糾紛調解員、為民服務辦事員和綜合事務協管員,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大管家”。
“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不僅是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中把專項“治理”轉向綜合“服務”, 還在于加強政策扶持、產業引導,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59歲的劉林桃原本是岢嵐縣東口子村的貧困戶,2017年,劉林桃和老伴兒沈姚付搬進了宋家溝村60平方米的新房。在村干部的鼓勵下,老兩口在村里第一個擺起了涼粉攤。這些年“老沈涼粉”已經成了宋家溝的“網紅小吃”。劉林桃還把閑置的房子收拾出來,辦起了農家樂,取名“溫儉居”。
除了發展鄉村旅游,宋家溝還建起了蔬菜大棚,帶動種植戶增收。同時,依托野生沙棘林建起了功能食品加工企業,開發沙棘藥茶和沙棘飲料,把野生“酸溜溜”變成了百姓的“金果果”。
這些年,岢嵐縣積極探索實踐“立足脫貧、著眼小康、銜接振興”的鄉村振興道路,以“旅游+特色農牧業”為產業轉型來減貧困、惠民生、穩增長,實現產業興旺、百姓生活富裕。宋家溝正是這一模式的典型示范。
一切為民者,則民向往之。無論是基層治理還是鄉村振興,歸根到底,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民群眾滿意。
創新推動向未來
時代是出卷人。要回答好基層治理與鄉村振興這兩道時代命題,既需要踏石留痕、久久為功,更需要創新思維、與時俱進。
“在居民通知功能中選定‘未就業’標簽,這樣就可以有針對性地給居民們推送信息了。”如今,廣惠園社區副主任、黨委委員高俊麗有了辦公的“好助手”,“這個治理平臺太好用了,所有信息一目了然。”
“來,吳大娘,您看鏡頭,搖搖頭、張張嘴……好啦,這樣就完成了。”廣惠園社區的便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曹霞正面對面幫助吳玉蘭老人進行養老保險人臉認證,整個流程高效、快速。
廣惠園社區作為全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人多、事雜、難管,一度考驗著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岢嵐縣探索創新,以創建智慧社區為契機,在廣惠園社區通過“一臺一機一卡”,構建起了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數智網格”,變治理為“智”理。高俊麗口中的治理平臺就是精細化社會治理平臺,可以將社區數據與全縣鄉鎮、社區及相關部門的數據聯通,實現信息共享。此外,一機是指通過政務服務一體機可以把眾多線下辦事場景遷移集成至平臺,最大限度為居民和企業提供多領域、自動化的政務服務。一卡,就是電子居民卡,可以讓居民足不出戶直接享受民政救助、就業培訓、文書代理等多種服務。
強化數字賦能,建設智慧社區為廣惠園社區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插上了“翅膀”。但比數字化更超前的是觀念的革新。
宋家溝村原本屬于“先天缺陷”的落后村莊,位置偏遠、閉塞,既無特色產業,又沒特殊資源,發展乏力。岢嵐縣敢于“無中生有”,探索創新,構建起了以“人居環境+生態+產業+文化生活+治理”五位一體的鄉村協調發展模式和以“政府主導+公司孵化+合作社經營+農戶參與”的旅游產業運營體系,逐步實現了由小變大、由小變強,使鄉村旅游成為宋家溝村實現鄉村振興的破題之舉。
廢棄多年的公社舊址被改造成了村史館,供銷社被改造成了客棧,原本閑置的院子建起了戲臺,岢嵐特產被擺上了展柜,與宋長城風景區、岢嵐古城形成閉環式全域旅游新格局……這些年,宋家溝村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旅游,如同宋水街上那道緩緩的水流,不僅裝點了宋家溝村的氣質,也激活了全縣的發展活力。如今,每年的“6·21宋家溝鄉村旅游季”已成為岢嵐文化旅游的一張靚麗名片。
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方水,但生活早已變了模樣。這一切的嬗變,都來源于同一種信仰、根植著同一種底色、貫穿著同一種理念。今年岢嵐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突出產業支撐、項目帶動、設施完善,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穩步推進鄉村振興。(記者 郝永峰 蔡文斌)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