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整溝治理”典型河曲縣榆嶺窊村。 王春梅攝
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堵點”“難點”“焦點”“痛點”問題如何解決?怎樣處理好改革與發展的關系?忻州市的回答是:積極開展“小切口”改革,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以單項突破,促進系統轉變,實現整體提升;讓發展出題,改革破題,進而做好高質量發展大文章。
近年來,忻州市從實際出發,通過“小切口”改革的方法拆除藩籬、突破屏障,解決民生和經濟社會發展中遇到的突出問題。用“小手術”,打通“痛阻難堵”,解決“急難愁盼”;讓改革成果轉化為整體治理效能;為中國式現代化老區實踐提供成功經驗、注入澎湃動能。
打通“堵點”主要圍繞優化營商環境,通過“小切口”改革解決辦事效率不高、服務質量不優、行政環節“中梗阻”問題;解決吃拿卡要、推諉扯皮問題;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
解決“難點”則圍繞市場主體平穩健康發展,通過“小切口”改革解決企業缺乏創新、同質化競爭問題;解決財稅金融政策落實不到位、融資難問題;解決生產要素市場化不足、公共服務資源欠缺等問題。
關注“焦點”主要圍繞群眾最為關心的涉及切身利益的問題,通過“小切口”改革解決市區“停車難、停車亂”問題;解決特殊困難群體救助難問題;解決電信網絡詐騙、消費者維權困難等問題。
根治“痛點”則圍繞民生領域,通過微改革解決就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和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以及養老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問題。
在農業產業發展上,忻州市突出“特”字和“優”字,不搞面面俱到,全力發展旱作農業、雜糧產業,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雜糧之都”。雜糧年總產量超60萬噸,已形成“一都七鄉”雜糧產業發展格局;即中國雜糧之都忻州市、中華紅蕓豆之鄉岢嵐縣、中國藜麥之鄉靜樂縣、中國亞麻油籽之鄉神池縣、中國甜糯玉米之鄉五寨縣、中國甘甜紅薯之鄉忻府區、中國高原莜麥之鄉寧武縣、中國黍米之鄉繁峙縣。雜糧從生產、加工到銷售,實現了一體化、規模化、綠色化、標準化、品牌化。
在生態治理上,推出以河曲縣榆嶺窊村等為典型的“整溝治理”改革模式,實行政策集成、投入集合、項目集結、產業集聚,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治山治水治村一體推進;并出臺地方性法規加以規范和保護,既保持了水土,又增加了農民收入,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在文旅產業發展上,依托黃河、長城、太行山資源稟賦,用好壯美自然風光、優秀文化遺產、寶貴紅色基因,構建“大文旅”格局。針對景區特點,做文旅+農業、文旅+康養、文旅+研學、文旅+體育等不同文章;將各自亮點串成“串”,以“串”成勢,以“勢”促產業,建成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
在優化營商環境上,完善硬件、優化軟件,打造“三無”“三可”營商環境,建設“10+3+2”市場主體聚集服務平臺,給企業家高規格的禮遇和獎勵,形成尊商、重商、親商、安商的良好氛圍。市場主體數量從2020年底的205192戶增長到2022年底的279731戶,增長36.33%。
在專業鎮建設上,實行財政專項獎勵政策,激發了有潛力企業和專業鎮的活力與動能;形成“一企帶一鏈、一鎮帶一方”的發展格局。2個省級專業鎮和6個市級專業鎮對地方經濟發揮了顯著的帶動效應。代州黃酒享譽華夏,定襄法蘭走向世界,原平煤機、繁峙鑄造、五臺鎂基材料、神池食品、定襄雕刻、寧武藥茶等各具特色、后勁十足。
在民生領城,針對城市特困戶和農村孤寡老人生活保障問題,壓實基層組織幫扶責任;并發動社會愛心人士定期送溫暖,于細微處給予關懷。針對教育領域學生、家長不堪重負的“痛點”問題,推出延長學生在校時間的舉措,減輕了學生、家長負擔和社會壓力;其經驗被《中國教育報》頭版頭條報道,得到教育部肯定。針對“停車難、停車亂”問題,將市區車位分類管理;對車位緊張的地方實行白天收費、夜間免費,對車位寬松地方,實行晝夜全免費的辦法,使城市井然有序。
忻州市的“小切口”改革體現在城市建設上成果豐碩,相繼取得“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金字招牌。
忻州市是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均收入較低。“小切口”改革以降低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成本為切入點,著力增加市場主體的產出率與投資回報率,讓市民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小切口”改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基層首創,系統化完善公共服務,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推動創文創衛成果鞏固提升;著力把忻州打造成有特色、有魅力、有品質,生產生活性價比最優的精品城市。
忻州市的“小切口”改革以問題為導向,實行“一事一議、一事一策”,見人見事,不搞形式主義,務實有效,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工作失誤,減少了發展成本。“小切口”改革從小處開刀,收到了產業發展、社會和諧、百姓滿意的大效果。
在“小切口”改革實施過程中,忻州市委要求各部門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勇于擔當、允許試錯、包容失誤,努力創造新時代改革發展的“忻州樣本”。(記者趙富杰)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