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里“丁”字平川建成規模種植基地,偏遠山村發展牛羊規模養殖,五寨溝沿線發展文旅康養……8月的五寨,處處涌動著產業發展的熱潮,處處彰顯著人們干事創業的熱情。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五寨縣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工程來抓,聚焦“全力推進能人帶動、土地集中連片流轉、探索多種增收模式、構建配套保障體系”,出實招、拿硬招,推動村村有收入、集體有“活錢”。2022年底,全縣10個鄉鎮107個村集體經濟組織總收入達到16026.32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8476.11萬元。2023年底,預計80%以上的村經營性收入將達到10萬元以上。
全力推進能人帶動,注入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活力
走進東秀莊鄉小雙碾村東秀服飾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忙碌,有的負責裁剪,有的負責縫紉,有的負責包裝……
85后青年李艷在畜牧養殖和屠宰加工方面做得風生水起。2016年本著“做好農民看,帶著農民干,領著農民走,幫著農民富”的理念,回到小雙碾村,創辦了以婦女為主體的福泰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現存欄牛280多頭、羊1300多只、豬200多頭,購置大型機械設備6臺,年經濟收入達到180萬元,輻射帶動周邊村200多名婦女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經濟收入。2021年李艷當選小雙碾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2022年6月,經多方考察,確定把服裝縫紉、裁剪作為村集體增收路徑,經村民代表大會同意,由村集體占股40%,村民白建雄占股30%,其他村民占股30%,成立五寨東秀服飾有限公司。目前該公司已購置各類設備30臺,招聘員工26人,預計每年可向村集體上交分紅8萬元。在推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還可以解決閑置勞動力就業。
“韓家樓出了樊正強,致富路上‘領頭羊’;一上臺來建煤臺,韓家樓戶戶富起來……”傍晚,在韓家樓村的文化廣場上,村民們正在用快板來贊美村黨支部書記、“能人”樊正強。上世紀80年代,樊正強購買了4輛大車,率先讓自己富了起來。1997年當選為韓家樓村黨支部書記后,帶領韓家樓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2022年收入達到1000萬元。全村實現了上學、吃水、用電、收看有線電視全免費,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由村集體承擔;每年村集體按戶籍人口給每位村民分紅8000元,為60歲以上村民再發放生活補助500元,村民人均年純收入達2萬多元。2023年2月,韓家樓村被評定為忻州市村集體經濟發展“先進村”。
“我們出臺了《關于開展‘能人’帶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壯大提質行動的實施方案》,引導鼓勵鄉村‘能人’發揮自身優勢,促進資金、技術、人才、人脈、項目、信息等發展要素與農村資源有效對接,推動村集體經濟提質增效。”五寨縣委組織部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縣51名鄉村能人共引進資金2000多萬元。其中,能人投資或引進資金100萬元到500萬元的村2個,能人投資500萬元到1000萬元的村1個。
土地集中連片流轉,激發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動力
五寨縣現代加工馬鈴薯基地位于八十里“丁”字平川,總投資4.96億元,涉及5個鄉鎮43個村,于2020年12月開始規劃建設,目前基地規模達到10.54萬畝,率先在全省建成了規模最大的10萬畝現代加工型馬鈴薯種植基地。
為了保障項目順利運行,成立了由縣委主要領導任書記、鄉鎮黨委書記為委員的覆蓋所有土地流轉村的產業黨委,縣委書記親自調度指揮、親自安排部署,一切為產業發展鋪路,一切為產業推進讓行,建立專事專辦處置機制,有效保證了馬鈴薯種植基地高效運作。產業黨委統籌謀劃,整體布局,土地流轉多的村優先組織群眾務工,土地流轉少的村優先享受產業幫扶,特色產業明顯的村優先享受財政支持,力爭做到一碗水端平,讓每一方都通過產業發展嘗到甜頭。目前基地內已引進山西神農科技集團、藍頓旭美食品有限公司等9家種植和加工企業。2021年經測產,加工型馬鈴薯畝產最高達7.3噸,創山西馬鈴薯單產紀錄,項目區涉地農戶人均年收入12513元,人均增收5395元。僅小河頭、胡會2個鄉鎮,通過將土地集中連片進行流轉,老百姓獲得每畝800元的土地流轉收入。涉及土地流轉的23個村,劃入高標準農田的3120.97畝集體機動地,帶動村集體增收249.67萬元,小河頭鎮黃崖灣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60.86萬元。土地的規模化經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集約經營水平,促進農田增效、農業增產、集體增收和農民致富。
胡會鄉黨委探索“企業+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模式,引進藍頓旭美公司,利用、改造集體現有閑置廠房建設加工車間,為土地流轉后的剩余勞動力提供100多個就業崗位,人均可增收4000元左右。藍頓旭美公司每年為全鄉各村提供固定就業崗位60個,人均增收近萬元。老百姓真正實現了“足不出村”就業增收。
探索多種增收模式,挖掘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潛力
推動新型農村集體產業多元化發展,因地制宜探索發展路徑,是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核心和關鍵。五寨縣聚焦“富民強村”目標,積極探索統籌扶持資金、盤活資產資源、做實合作經濟、深化村企聯建、創新合作模式等增收路徑,不斷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實現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孫家坪鄉高嶺村創新“支部引領、黨員帶頭、農戶參與”的發展模式,對接5家龍頭企業,委托村黨支部和農戶簽訂訂單收購幫扶協議書61份,簽訂養殖協議9份,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實施新品種示范田種植新品種小雜糧、蔬菜80畝,在村黨支部的引領、協調、幫助下,村民優種種養規模擴大,全村牛發展到400多頭、羊發展到1000多只,從事糧食收購、農機服務的人員逐漸增多,村內產業蓬勃發展,村民收入大幅提升。
杏嶺子鄉杏嶺子村黨支部書記張治中領辦鼎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綠牧原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實行有機甜糯玉米種植全過程托管,立足養殖業和種植業互補,打好引育優良品種和科學飼養兩張牌,目前,優種羊存欄規模達4000余只、特色雞飼養上萬只,直接帶動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參股農民人均增收6000多元,開創了特色產業發展新路子。
硯城鎮周家村,2018年成立甘泉苗圃股份專業合作社,村集體入股資金30萬元,合作社每年按入股金額的10%返還村集體收益,同時,帶動本村勞動力每年參與造林務工190余人次,年人均增收1.2萬元。2022年,周家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40.8萬元。
構建配套保障體系,增強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實力
村集體經濟的持續穩步發展,離不開制度、資金等要素保障。在制度保障上,五寨縣健全了法人治理和經營運行機制,明確村集體經濟組織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并作為村集體資產的管理主體,同時鼓勵以自主開發、投資入股、就業參與等多種方式,盤活各類集體資產資源。制定《五寨縣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獎勵暫行辦法》,設立村集體經濟發展基本獎、績效獎和一次性獎勵,對在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或村集體經濟組織,及時予以表揚表彰,激勵村干部在發展村集體經濟中主動擔當作為。在資金投入上,暢通資金來源渠道,先后拿出1000萬元作為貸款補償金,撬動3000萬元銀行貸款用于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拿出1000萬元作為獎補資金,直接補助發展前景好、收效明顯的村集體經濟項目。拿出200萬元土地出讓金,用于表彰獎勵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過程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夯實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經濟基礎。
“發展村集體經濟,落腳點是共同富裕。”下一步,五寨縣將以黨建為引領,以村集體經濟增長、村民增收“雙增”計劃為目標,堅持區域統籌、因地制宜,盤活農村資源、資產、資金,最大限度激發農村經濟活力,繪好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美麗鄉村新畫卷。(葛文娟)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