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袖關心汾河,汾河重獲“新生”。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指出:一定要高度重視汾河的生態環境保護,讓這條山西的母親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考察山西時強調,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確實保護好、治理好汾河,再現古晉陽汾河晚渡的美景,讓一泓清水入黃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為忻州市汾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引領忻州走岀了新路。
01
忻州市委、市政府站在講政治的高度,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汾河保護和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讓“一泓清水入黃河”變成美好的現實。市委書記朱曉東指出:“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真正統籌生態保護與高質量轉型,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切實做好治水興水、護林增綠等一系列工作,努力讓忻州生態越來越好,環境越來越美,生活品質越來越高。”
幾年來,我市立足汾河流域實際,堅持“四水四定”原則,構建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空間格局,加快傳統優勢產業向低碳化綠色化轉型,推動戰略性新型產業集群化規模化發展,推進數字化建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著力打造汾河源頭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將歷史文化資源與山水生態資源深度融合,活化汾河文化資源,講好汾河故事,讓汾河流域忻州段成為人們游山水、品文化、讀忻州的重要廊帶。
![undefined undefined](/__local/2/98/CD/1210C84FB29EF33C8D37F0B9CF5_65C960AD_1B40C.png)
汾河源頭。曹建國攝
清澈靈動的汾河是黃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的母親河。汾河發源于忻州市管涔山麓的雷鳴寺,縱貫寧武縣、靜樂縣,在忻州境內干流總長81.6公里,流域總面積3441平方公里。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和“十四五”的前兩年,忻州市汾河流域共治理水土流失1131.42平方公里,完成淤地壩除險加固10座,新建淤地壩11座,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9條;投資近50億元,啟動實施了忻州市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且成效顯著。
期間,市人大常委會制定了《忻州市靜樂汾河川國家濕地公園保護條例》,為汾河生態保護和發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市政協與其他沿汾五市政協一致行動,提出《關于汾河流域水土保持穩定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的建議》,揭開汾源流域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的新篇章。
02
汾河在寧武縣境內長達42公里,流域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70%。如何更好地保護好汾河源頭,寧武縣確立了“踐行‘兩山’理論,用好一縣一策,做足山水文章,助力鄉村振興”的發展理念,依托蘆芽山風景區,以加快全域旅游為方向,以改善溝域生態環境和發展環境為重點,在汾河上游大力實施整溝治理,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寧武縣緊緊抓住省政府關于汾河生態治理的21個涉寧武試點項目的良好機遇,分為4個片區,試點先行,典型引路,點面結合,著力打造寧化古城和石家莊濕地公園等旅游景點,進一步提升旅游品質,助推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
寧武縣將汾河流域治理與開發旅游資源相結合,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通過三期治汾,提高了防洪抗洪能力,涵養了水源,美化和改善了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提升了寧武旅游景區的品位。將整溝治理與拓展旅游產業相結合,提升高質量發展品質。將蘆芽山風景區周邊3個鄉鎮5條溝納入治理范圍,堅持一溝一策、一溝一品,定位為鄉村旅游、生態康養、休閑娛樂、綜合治理等模式,人退林進,村退山綠,實現了“生態在溝頂、生產在溝谷、生活在溝口”的目標。開發旅游景區景點13個,培育民宿、農家樂415家,帶動603戶1923人增收致富、2415人就近就業,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實施“六大共治”,繪就生態畫卷,在修山、復草、治水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動“兩山”理論變成“現實”。將山水林田湖草項目與深化文旅融合相結合,打造高質量發展亮點。堅持科學統籌生態治理與鄉村振興、全域旅游、產業轉型相結合,打造汾河流域生態先行區、示范區和山水林田湖草“寧武亮點”。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豐富生物多樣化,打造“邊塞宋城、世外泊澤”,人水互動,和諧共生,建設美麗鄉村,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探索在一個戰場上打贏生態治理、文旅開發、鄉村振興三場戰役的“寧武亮點”。寧武縣正在著力打造藥茶專業鎮和東寨生態旅游小鎮,如火如荼,進展順利。目前,汾河生態治理試點項目的績效目標全部完成,各種生態效益全部顯現,“汾河流水嘩啦啦”的歷史美景得以重現。如今,汾河源頭河面寬闊、水何澹澹、岸芷汀蘭、雋美秀麗的風景如詩如畫,讓人仿佛穿越到一幅含煙帶墨的丹青里。
03
靜樂縣是汾河自源頭岀發以后流經的第二個縣域,素有“百里汾河川、太原后花園”的美稱。靜樂縣堅持“生態立縣”發展理念,科學規劃,精心組織,精細實施,重點打造“兩山五河五溝一園一廊道一中心”生態格局,探索創新“12355”生態保護工作機制。堅持高位推進,扛牢政治責任;堅持匠心造園,筑牢生態環保基石;堅持農旅融合,發展綠色產業;堅持點面結合,強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堅持標本兼治,守住生態環保紅線。新建成的靜樂縣汾河川國家濕地公園不僅成為全省20個國家濕地公園之一,也是忻州市唯一一個國家級濕地公園。佇立在汾河川觀鳥臺,遠看碧波蕩漾,山光倒影,宛若明鏡;近觀河水澄澈,水草肥美,葦蕩青青;又見鴛鴦、野鴨戲水,黑鸛、蒼鷺翩飛,一派和諧共生景象。
![](/__local/4/A5/16/EC27B74699E07B8AD9B70FAABB1_E9F18001_1CCB9.png)
靜樂縣汾河川國家濕地公園一角。靜樂融媒體中心供圖
汾河在變,兩岸百姓的生活也在改變。順河而下,靜樂縣豐潤鎮慶魯溝村正在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步伐。慶魯溝過去雜草叢生,亂石遍地,自實施流域生態修復工程以來,不僅為全縣提供了生態綜合治理“慶魯模式”,而且讓全村人端上了“生態碗”,吃上了“旅游飯”。環境變好了,村民辦起了農家樂,吸引了大批游客,再加上養魚和林果收入,慶魯溝人連做夢都在偷著樂。(栗旭晨)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