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池縣綠色食品農業科技園區全貌。 本報記者 張存良攝
今年,山西省科學技術廳認定了第二批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創建名單,全省共6家,神池縣綠色食品農業科技園區名列其中,這是我市目前唯一的一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標志著忻州這個農業大市在科技特色創新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了一步。
忻州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市,轄區農作物種植面積廣,被稱為“小雜糧王國”。14個縣(市、區)立足特色,堅持走有機旱作農業的路子,特別是忻府區、原平市、神池縣等耕地大縣,更是猛打農業科技牌,在科技創新上先行先試。2019年,山西省科學技術廳開展創建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活動,鼓勵全省農業大縣和農業科技工作開展較好的縣(市、區)積極創建園區、申報項目。市科技局積極行動、主動作為,首先是培育創新主體,增強發展動能。通過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設研發平臺、實施科技計劃項目等措施,把農業企業逐步引導到依靠科技創新推進企業發展的路子上來,光神池縣就新增涉農高新技術企業9家,神池縣合什得綠色生態開發有限公司、山西中農富神高原作物農業研究有限公司等農業企業先后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其次是打造創新載體,集聚高端要素。以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的技術創新需求為導向,以形成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依托農業龍頭企業,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鏈,整合高校院所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創新資源,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近年來神池縣累計被認定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市級眾創空間2家,2022年獲批山西省高寒地區有機旱作農業中試基地,這是忻州市唯一一家省級中試基地,也是全省農業領域唯一的一家省級中試基地。第三是引進創新人才,助力轉型升級。近幾年來,市科技局通過部署農業科技計劃項目、促進省校合作、建設星創天地,為高校院所的專家教授來忻創新創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使專家教授由一開始單個項目的合作關系演變為企業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技術顧問。比如從2016年開始,市科技局每年給神池縣選派的科技特派員,全是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中級職稱以上專家,到神池種植玉米、南瓜、谷子等,對接幫扶養羊大戶和合作社,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科技信息指導農業生產全過程。
在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的創建過程中,市科技局把神池縣作為先行先試的突破口。神池縣是一個純粹的農業大縣,有96萬畝耕地,更有黑豆、莜麥、黍子、胡麻、胡油、羊肉六大地理標志產品,群眾對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的要求十分迫切。市科技局指導該縣規劃了占地面積120平方公里的大園區,核心區面積39.72平方公里,約5.96萬畝;科技創新發展示范區面積0.28平方公里,約424.50畝;有機旱作雜糧輻射區面積79.99平方公里,約12萬畝。
規劃建設的園區一是打造忻州市鄉村振興產業融合發展園區。發揮神池縣區位、資源等優勢,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和優勢,推動現代農牧業、新型工業、現代服務業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忻州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園區新的增長極。圍繞人文景觀、自然資源、田園風光等優勢,完善全域旅游規劃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和功能配套。神池縣在長城沿線集中種植胡麻和油菜,還連續幾年舉辦“胡麻花節”,成為該縣新型農業的亮點。
二是打造山西省功能食品加工園區。神池縣被山西省政府認證為首批有機旱作農業示范縣,依靠獨特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堅持培育和引進并重,選擇一批市場拓展好、產品特色鮮明、帶動農民增收顯著的企業,深入開展雜糧企業大幫扶活動。謀劃一批雜糧項目,促進雜糧開發上水平。依托雜糧龍頭企業帶動,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創建集標準化原料基地、集約化加工、便利化服務網絡于一體的產業聚集區,開發雜糧功能產品。市科技局以項目資金扶持神池農業科技園區的胡油加工、糧食加工、月餅加工等企業,現在園區內的月餅加工企業成為神池縣食品加工的龍頭。
三是打造國家有機旱作雜糧生產園區。重點圍繞谷子、蕎麥、燕麥、紅蕓豆、綠豆等雜糧品種,建設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優質化生產基地,形成具有神池特色、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雜糧生產布局。積極挖掘優勢地方品種,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培育一批高產、優質、多抗、專用新品種。建立和不斷完善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推廣雜糧精量播種、覆膜穴播、膜下滴灌等適用技術,制訂完善神池雜糧主要作物生產操作規程,實現主要雜糧作物生產有標可依、產品有標可檢、執法有標可判。
神池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創建以來,導向明確,產品提升,市場拓寬,農民得益,是加快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需要,是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需要,是增加農民收入、促進鄉村振興的需要,給忻州這個農業大市帶了一個好頭?,F在五臺、保德等縣也紛紛建園區、上等級、報項目,全市的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方興未艾。 (楊峻峰)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