涔山鄉滴水洞景點
立秋已過,但寧武縣管涔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旅游熱度依然不減,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紛至沓來,探秘這處“北方的香格里拉”。
蜿蜒曲折的旅游公路不僅盤活了旅游資源,也串聯起了沿線鄉村,成為游人眼中的“詩和遠方”。涔山鄉位于通往萬年冰洞景區的路段,下轄村莊更是散落道路兩側,在“鄉村旅游”的帶動下,成為鋪展在管涔山下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回望過去,大山不僅限制了涔山鄉地理意義上的發展空間,也在無形中束縛著村民們突圍求變的思想。近年來,涔山鄉立足實際,主動破局,堅持以點帶面發展構思,圍繞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統籌布局,讓旅游路成了“致富路”,管涔山變幸福靠山。
巧打“氣候牌”
讓“冷資源”有“熱效益”
“洞內溫度零下4度到零下6度。衣服押金100元,租金20元。”34歲的任素花一邊熱情地回答游客咨詢,一邊熟練地辦理手中的業務。收錢、開票、蓋章,動作一氣呵成,僅一個上午就收到租金6000多元。
任素花口中的“洞”指的正是位于涔山鄉麻地溝村附近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萬年冰洞。洞外鮮花盛開,綠樹成蔭,洞內寒氣逼人,堅冰常年不化,令人稱奇,成為游客的熱門“打卡地”。
洞內洞外“冰火兩重天”的鮮明反差也曾是麻地溝村與萬年冰洞景區的現實寫照。麻地溝村雖與景區僅一公里之遙,但由于地處偏遠山區,自然條件差、土地貧瘠,村民們的日子并不寬裕。
游客眼中的美景能否轉換成村民的“錢景”?近年來,涔山鄉立足實際,主動破局,通過銜接資金扶持麻地溝村在萬年冰洞景區開設了由村集體合作社運營的暖洋洋棉衣租賃項目,主要為前往冰洞的游客提供棉服租賃服務。任素花就是這個時候返回村子里的,一同從事租賃業務的還有5個村民,開票、取衣服、回收衣服、退款……各司其職。
“這個項目好處就是成本低,利潤回報率較高,我們從今年‘五一’啟動運營到現在已收入約30多萬元。”麻地溝村黨支部書記楊存明接受記者采訪時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不僅解決了一部分村民的務工問題,還讓村集體有了收入,我們在帶動百姓致富、實現鄉村振興的路上底氣更足了。”
做活“林文章”
讓生態林變“搖錢樹”
要問涔山鄉秋千溝村的村民們錢從何來?回答里肯定有一種聲音:撿來的!
秋千溝村位于管涔山森林公園境內,周圍云杉密布,落葉松滿山,是一座建在森林中的村莊。但是氣候寒涼、土地貧瘠,讓村民們很難通過耕種獲益,上山撿松塔賣錢成為村民們的“生財之道”。春秋時節,秋千溝村的村民們就背起籮筐向山林里走去,每年,通過撿松塔就能賺得4萬多元。
“這個庫房里存放著40噸松塔,打算這個月底就發走。” 最近,62歲的王冪紅已為剛收回來的松塔聯系好了銷路。30年前,王冪紅發現了松塔的商機,并帶動全村村民通過撿松塔來掙錢。王冪紅一直做著松塔的購銷生意,向本地村民收購,再賣給生產加工圣誕樹等藝術品的南方加工廠。
“咱們一直都是以零散的方式出售給南方的經銷商,沒有加工線,售價也就難以提升,群眾收益還是較小。”撿松塔盡管是“無本生利”,但王冪紅并不甘心。
2022年,王冪紅的困擾有了解決辦法。為切實增加群眾收入,涔山鄉決定以村集體名義成立公司,統一對林下作物進行收購及加工,并于今年通過申請上級財政銜接資金,成立了涔山鄉松逸手工藝品生產加工合作社,將建成一條年產500噸特色手工藝品加工生產線。
“通過成立公司,形成了松塔的購運銷‘一條龍’體系,進一步帶動村民就業,提升了松塔的附加值,讓村民們穩定增加收入。”秋千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亢艮虎信心滿滿。
筑好“田園居”
讓客流量變“客留量”
遠處青山如黛,松濤陣陣;近處村莊農舍,古色古香……沿旅游線向萬年冰洞景區行駛,行至大石洞村時仿佛走進了“世外桃源”。
大石洞村雖然與其他村莊一樣發展農耕產業先天不足,但優渥的生態資源和村落文化成為了“破局”的關鍵。特別是在2022年大石洞村被評為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以來,在省、市、縣的支持下,涔山鄉積極引進企業資金,整合多方資源,推動村集體旅游示范項目建設。新建了游客服務中心,積極改造民宿,鼓勵村民通過開辦農家樂、民宿等發展庭院經濟,形成集“體驗+休閑+康養”為一體的現代化休閑旅游園,讓客流量變“客留量”。
“大石洞村省級旅游示范村項目不僅為該村村集體經濟注入了新活力,還引領全鄉旅游經濟整體發展。我們就是要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這里成為現實。”談及未來,涔山鄉黨委副書記、鄉長陳彥峰胸有成竹。
從“為山所困”到“因山而興”。隨著旅游的發展,如今的涔山鄉一大批富民強村的項目還在不斷涌現:漚泥灣村人競相做起了民宿生意,張家崖村依托懸崖棧道做起了騾隊經濟項目,小石門村圍繞“石門懸棺”旅游資源發展起了電瓶車經濟項目,宋家崖、壩兒溝村成為道地中藥材種植基地,周家溝、石片溝、小石洞村等建設毛建茶種苗培育基地……巍巍管涔山下,一條鄉村振興的金光大道正通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