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定襄縣神山鄉崔家莊村勞保用品加工廠的生產車間,“噠噠噠”的機器運轉聲不絕于耳,十幾位縫紉工人正腳踩縫紉機,雙手麻利地轉動著布料,為當地鍛造企業加工一批勞保手套。
60歲的閆翠嬋大姐便是縫紉工人中的一員,年輕時就練就一手精湛的裁縫技藝。當她聽說村里辦起了勞保用品加工廠,便趕忙應聘入職,利用自己的特長為家里增加一份收入。“我很喜歡這份工作,每天能做三四十副手套,很有成就感,自己不出村也能掙個零花錢。”
崔家莊村勞保用品加工廠主要以生產加工勞保手套為主,從業人員大多是村里的閑散勞動力,在有效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同時,也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崔家莊村黨支部書記趙華杰介紹說:“我們村共有鍛造企業48戶,其中規上企業21戶,勞保手套每天需求量500余副。我們已經和這些規上企業簽訂購銷合同,已經生產手套4000余副。下一步,將擴大生產規模,并完善各項制度,實現市場化、公司化經營。”
神山鄉是定襄縣傳統的工業鄉鎮,轄區內法蘭鍛造企業眾多,是建設定襄法蘭專業鎮的“排頭兵”。該鄉在法蘭鍛造產業鏈上下游的細化和延伸上下功夫,以企為點、以村為線、以鄉為面,把產業建在“鏈”上,著力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的協作配套能力,在對支柱產業補鏈、延鏈、強鏈的同時,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助推村集體經濟提質增效,筑牢鄉村振興發展根基。
“每人3天1副手套,一年全鄉手套消耗量約為80萬副,全縣手套消耗量約為240萬副,每副手套按市場均價3元計算,僅神山鄉全鄉手套銷售收入就可達240萬元,全縣手套銷售收入可達720萬元。”神山鄉黨委副書記丁海嘯算了一筆賬,這筆賬算清了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錢”景和空間。
除崔家莊村外,定襄縣神山鄉還有小王村和趙家營村也建有勞保用品加工廠。
切割布料,鎖邊縫合……工人們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小王村勞保用品加工廠也是一派繁忙景象。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牛俐云表示,村里辦這個勞保用品加工廠,就是要把閑散婦女勞動力都帶動起來,讓她們有事做、有錢掙。
定襄縣神山鄉黨委、鄉政府在征求群眾意見和考察調研的基礎上,堅持突出重點、因村制宜,立足轄區內鍛造企業手套需求量大的特點,以三個村作為試點,積極盤活村集體閑置資產,將“空房荒地”轉化為發展資源,以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為主體,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籌建了手套加工項目,實現了專業鎮主導產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互動發展,不僅為村里閑散勞動力增加了一份收入,同時也為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提供了有力支撐。
下一步,定襄縣神山鄉將繼續搶抓法蘭專業鎮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機遇,發揮黨建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中的引領作用,調動各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根據各村的資源稟賦和發展特色,分類施策,因勢利導,實現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建設美麗鄉村走出一條新路徑。(張玉虎 郭婧蕾)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