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国产精品露脸视频观看,国自产拍亚洲免费视频

分享到: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頻道>>頭條>>忻州頭條>>正文
忻州特優農業的生動實踐
——寫在2023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臨之際
2023年09月21日 09時57分   忻州日報

靜樂藜麥喜獲豐收。 本報記者 張存良攝

金秋時節,田野飄香。

河曲縣樓子營鎮柏鹿泉村紅蔥種植基地內,一株株“綠莖紅根”的紅蔥綴滿原野,微風吹過,散發出縷縷蔥香,紅蔥已經迎來收獲季,田間農人的臉上洋溢著笑容。“今年又是一個好收成。”村黨支部副書記、紅蔥種植大戶兼經紀人周金良興奮地說。

今年,河曲縣把紅蔥產業作為“一鄉一業”的重點扶持產業,出臺多項種植、加工、銷售獎補政策,全縣11個鄉鎮推廣了紅蔥種植項目,總種植面積達1.8萬畝以上,年產量2500萬公斤左右,可實現產值6000萬元以上。

“1年打基礎;3年內年產值達到8000萬元,在全國叫響‘河曲紅蔥’品牌;5年內年產值達到億元以上。這是我們紅蔥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既定目標。”河曲縣委副書記、縣長徐曉蘭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河曲縣申報的“中國紅蔥之鄉”已進入國字號相關部門公示期。與此同時,“河曲紅蔥”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于9月底前公示期滿后即可注冊。河曲縣“紅蔥產業縣”創建工作正式啟動。

“河曲——中國紅蔥之鄉”的申報公示和穩步推進,將為忻州“一都七鄉”特優農業高質量發展續寫濃墨重彩的一筆。

九月的忻州,到處碩果盈枝,共同描繪豐收。從黃河岸畔到長城內外,從雁門關下到滹沱河邊,從靜樂的“藜麥紅”到河曲的“紅蔥綠”,這方土地上的“多彩”收獲,正是我市有機旱作農業與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市農業農村部門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我市‘一都七鄉’建設有力地引領了特優農業高質量發展,下一步,將繼續加強特色新品推廣種植,強化農業新技術運用,抓住鄉村振興發展機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動特優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指出,有機旱作農業是山西農業的一大傳統技術特色。要堅持走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路子,完善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使有機旱作農業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的重要品牌。山西農業要打好特色優勢牌,走“特”“優”發展之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山西特別是忻州現代農業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端牢“糧食”飯碗,走好有機旱作農業之路。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把有機旱作農業發展放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來謀劃推進,強化頂層設計,精準精細施策,高位推動落實。

在全省率先出臺了《關于發展有機旱作現代農業的實施意見》,制定了年度行動計劃,配套了相關支持政策,明確了“1855”總體思路。“1”是堅定一個目標:即堅定有機旱作農業之路,走出一條具有忻州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8”是實施八大工程:即圍繞“土、水、種、技、機、綠、品牌、主體”八個重點環節,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農水集約增效、旱作良種攻關、農技集成創新、農機配套融合、綠色循環發展、品牌建設和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八大工程;“55”是構建五大體系、實現五個同步:即構建有機旱作農業產業體系、技術體系、標準體系、經營體系、保障體系,實現結構調整與產業振興同步推進、主體培育與集群構建同步提升、品牌建設與市場拓展同步發力、行政推動與技術保障同步到位、農業增效與農民增收同步提速。

在此基礎上,我市制定出臺了《忻州市有機旱作農業發展促進條例》,搭建起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四梁八柱”。

忻州地處黃土高原半干旱地區,全市耕地面積800余萬畝,其中旱地面積就占到70%以上,發展有機旱作農業是根本出路。

6年來,全市上下始終牢記領袖囑托,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省委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堅持把發展有機旱作農業作為帶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工作,堅持“特”“優”戰略,以旱作為技術路徑,以有機為產品方向,堅持科研與生產相結合、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積極探索實踐,初步走出一條生產生態和諧互惠、特色產業高效發展的有機旱作農業高質量發展忻州路徑。

今年以來,全市農業農村系統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三農”工作系列決策部署,對標對表全年發展目標和上半年“雙過半”有關要求,聚焦重點任務,克服困難挑戰,謀劃出臺“1+5”政策,開展三隊包聯服務,糧食面積穩中有增,畜牧產業健康發展,龍頭企業逐步壯大,全市農業農村經濟呈現企穩回升態勢,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奠定了較好基礎。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半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82元,同比增長8.5%,快于全國(7.8%)0.7個百分點,快于全省(8%)0.5個百分點,快于城鎮(5.1%)3.4個百分點,增幅全省排名第四。

——第一產業增加值。上半年,全市一產增加值30.9億元,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2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1億元,林業產值13億元,牧業產值33.7億元。

——一產固投。上半年,一產固投完成投資49.87億元,農業完成投資30.48億元,林業完成投資4.59億元,畜牧業完成投資14.19億元,漁業完成投資0.61億元。

——高標準農田建設。2022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結轉任務32.01萬畝。截至7月底,結轉任務已建成29.55萬畝,結轉完成率92.31%。2023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建設任務24.28萬畝,涉及9個縣 (市、區),7個縣完成了項目評審。

——農產品加工。1至7月,全市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完成120.9億元,同比增長11.4%,縣級以上龍頭企業營業收入59.6億元,完成全年任務的65.2%。

有機旱作基地加快發展,科研生產水平逐步提升。全市打造有機旱作農業生產基地3個。代縣建設2萬畝雜糧生產基地、靜樂縣建設2萬畝藜麥生產基地、保德縣建設2萬畝谷子生產基地,聚焦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融合,推廣2023年省級發布的有機旱作農業技術模式,全面推進標準化生產。與此同時,全市打造有機旱作農業科研基地2個。市級區域中心科研基地、岢嵐縣黍子科研基地,圍繞土、肥、水、種、技、機、綠等內容進行試驗示范,主要對高效旱作節水、產地環境改善、農機裝備等關鍵要素進行研究攻關。加強種業科技創新。原平市建設玉米制種基地5100畝、蔬菜良種繁育基地400畝,定襄縣建設玉米制種基地5200畝,五寨縣建設雜豆良種繁育基地5000畝,岢嵐縣建設雜豆良種繁育基地5600畝,河曲縣建設馬鈴薯制種基地1.1萬畝。其中,原平市被省農業農村廳認定為首批省級玉米制種基地縣,河曲馬鈴薯、岢嵐紅蕓豆被認定為首批省級良種繁育基地。

推進產業集群化、鏈條化、專業化發展。制定出臺《忻州市“1+5”農業產業扶持政策》,聚力發展雜糧食品、中藥材、肉制品、飲品(藥茶)、釀品、保健食品(功能農產品)等農產品精深加工六大產業集群,神池肉羊、靜樂藜麥、岢嵐沙棘三個省級全產業鏈重點鏈,為打造農業全產業鏈矩陣注入活力。1至7月,全市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營業收入達到59.6億元,任務完成率65.2%。全市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完成120.9億元,同比增長11.4%。出臺《忻州市推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倍增若干措施》,推動主體倍增。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128個、省級85個、國家級1個。推廣“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3968個。積極開展試點示范。偏關縣窯頭鄉(谷子)入選第十二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代縣雁門關鎮以黍米為主導產業列入2023年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創建名單,推薦原平、五寨參與省谷子產業集群建設。

省級代州黃酒專業鎮和市級寧武藥茶、神池特色食品專業鎮建設穩步推進。寧武縣擬劃定管涔山脈3萬畝野生毛建草和野生中藥材區域為種源保護基地;新建毛建草、艾草種苗基地3處;年內藥茶原料種植基地新增5000畝,總規模達到1萬畝。代縣以實施“農業企業倍增工程”為抓手,培育壯大黃酒龍頭企業;寧武縣充分發揮本縣9家毛建茶加工企業的引領作用,帶動藥茶產業強鎮建設;神池縣充分發揮專業鎮作為市場主體集聚平臺的功能作用,大力推進“專業鎮+市場主體”培育模式,向中小微企業“枝繁葉茂”、大型企業“頂天立地”的方向發展。

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市農業農村部門積極組織企業參加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博覽會等重大展會,推廣展銷特色農產品。加大“忻州雜糧”區域公用品牌的培育、策劃、推廣力度。借助新華網“科技+傳媒”優勢,實施忻州雜糧溯源中國·可信品牌“星”計劃,開展可信認證、可信傳播,持續推動忻州特優農產品走向更大市場。

持續擦亮特色農業品牌。堅持走綠色生態路、打特色優質牌,狠抓產業布局、示范引領、龍頭培育、品牌創建、市場開拓等關鍵環節,走出特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五寨縣通過舉辦土豆花文化旅游節和全省加工型馬鈴薯產業發展大會,將馬鈴薯打造成特色農業的主導產業和鄉村振興的支撐產業;神池縣以舉辦“胡麻花文化旅游節”為契機,持續放大“中國亞麻油籽之鄉”品牌效應;靜樂縣以文化搭臺,產業唱戲,成功舉辦首屆藜麥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不斷擦亮“中國藜麥之鄉”金字招牌。(記者 王國梁

(責任編輯:盧相汀)

關閉窗口

    主辦單位:忻州日報社 晉ICP10003702 晉新網備案證編號:14083039 晉公網安備 14090202000008號

    律師提示:本網站所刊登的各種信息,均為忻州在線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凡不注明出處的將追究法律責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長征西街31號 熱線:0350-3336505 電子郵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