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真的太激動太喜慶了,比過年都紅火,街頭燈火通明。”四個月過去了,陽方口鎮的李彩萍說起今年中考成績放榜的那個夜晚依舊情不自已,“村里好多人走出家門一起歡慶,那感覺就和自家孩子考上大學一樣。”
時間回到四個月前。7月初,2023年忻州市中考成績揭曉,寧武縣陽方口中學以亮眼成績“一鳴驚人”,令縣域乃至市級中學為之側目。
三年之功,畢于一役。從瀕臨“關閉”到逆襲崛起,陽方口中學不僅交出了完美的升學答卷,也交上了寧武縣推進鄉村教育振興的可喜“試卷”。意義深遠,非比尋常,之于當地政府足以再攀高峰,之于當地群眾足以揚眉吐氣,之于當地教育足以為之振奮。
教育興則國家興。近年來,寧武縣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和教育強國戰略,破藩籬、引資源、補短板、求突破,走出了一條“小縣辦大教育、山區辦名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寧武高級中學。吳光宇 攝
蹚新路:鄉里來了市級學校
“整個校園里可以說是雜草叢生,教學樓也是陳舊落后,學生也很少。”談起初到陽方口中學時的景象,忻州師院附中陽方口學校校長郭永茂記憶猶新。
陽方口鎮位于寧武縣北,古時曾為交通重地,有“山西鎮中路第一沖口”之稱,人口眾多、商賈不絕。陽方口學校最早創辦于1952年,曾是一所集小學、初中、高中于一體的全日制學校,1984年初中部搬遷后改為陽方口鎮初級中學,2012年還先后整合兩所礦屬中學,足見其時規模。但隨著城鄉教育差距的拉大,學生流失嚴重,甚至一度出現老師挨家挨戶“敲門招生”的情況。
大批學生流失、優質老師“跳槽”出走、教育質量日漸式微,這是四年前陽方口中學的真實寫照,也是大部分鄉村教育的發展隱痛,不僅嚴重制約著當地教育的發展,也成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癥結。想要在如此困境中蹚出一條路來,寧武需行非常之舉。
“蹚”在字典里的解釋有兩種,一為從有水、草的地方走過去;一為用犁、鋤等把土翻開,把草鋤掉。寧武選擇了第二種,更見態度與決心。
祛沉疴當下猛藥。2020年,寧武縣振興鄉村教育的破局之戰率先在陽方口打響。經過深入調研、多方求助、反復論證后,寧武縣委托忻州師院附中對教育基礎薄弱、管理經驗缺乏、優生外流率高、優質教育資源匱乏的陽方口中學進行教育教學管理。
“托管”意味著打破原本的校際壁壘,重塑教學模式,對委托方和受托方都是一場考驗。
“可以說這是一場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探索。縣里更是拿出最強的決心、最大的力度支持這項工作。”談及當初,寧武縣教育科技局局長孟建青言辭堅定。
“所有老師都頂著相當大的壓力,不僅是要面對繁重的教學任務,更多還有來自寧武人民的期望。”忻州師院附中陽方口學校校長郭永茂的話語,言真意切。
重任在肩,全力以赴。作為全市優質學校的忻州師院附中從2020年起先后選派37名任課教師及忻州師范學院選派的6批130名實習支教生,組成了老中青結合的教師隊伍,進駐鄉村、扎根教學。

陽方口中學美術課堂。郝永峰 攝
優質教師帶來了優質教學。結合實際制訂教學計劃、群策群力落實課前備課、聚焦效率抓課堂教學、制訂個性化教學計劃、建立科研工作制度……在陽方口中學,忻州師院附中不僅復制了原有的教學經驗,還立足實際、因材施教。
“基礎差是這里的學生最突出的問題。”周倩楠是陽方口中學一位初二年級的語文老師,在接受采訪時不無感慨,“每一位老師都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來提升孩子們的學習,不僅要讓他們接受與城市同等的教育,還要獲得同樣的成績。”
一組陽方口中學近年來的招生數據更有說服力。2020年初全校僅有28人,2020年招生171人,2021年招生207人,2022年招生195人,2023年招生200人。
數字之變在反映辦學質量之變的同時也在折射家長觀念之變。四年前,家長“千方百計”想要把孩子送走的地方正迎來一波“回流”熱潮。如今,陽方口中學不僅得到了范圍內陽方口鎮和薛家洼鄉學生的青睞,還吸引了縣城的學生。
“能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校,對我們來說是最大的實惠,孩子的前途更有保障,我們的生活就更有希望。”陽方口鎮一位家長的言語中充滿激動。
讓優質教育跨越城鄉二元結構的鴻溝,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讓鄉村孩子從“有學上”到“上好學”轉變,寧武在關山重地上蹚出了一條振興鄉村教育的突圍之路。
強筋骨:教授名師來上課
“當下的教育要更注重學生身心健康,對學生充滿愛,充滿關懷……”11月初,來自浙江師范大學的博士生導師吳民祥教授在寧武縣化北屯中學為全校教師進行了一場題為“生命關懷與德性自覺:好教師成長的邏輯前提”的講座。
跨越山海、授教講學。吳民祥教授的此次成行始于寧武縣今年開展的專題項目——“寧武縣鄉村教育振興與化北屯中學高質量發展實踐探索”。
化北屯中學位于寧武縣西南部的寧化鎮化北屯村,靠山沿溝、村落散布,屬于偏遠山區。化北屯中學覆蓋了周圍新堡鄉、西馬坊鄉、石家莊鎮、寧化鎮等四個鄉鎮的學生。“這一帶留守學生較多,普遍存在家庭教育缺位、學生厭學怠學、教師干勁不足、教育成效不明顯的情況。”說起現實,化北屯中學校長田偉直言不諱。
鄉村教育振興既是教育課題,也是時代命題。“托管教學”模式可以解決一校之困,如何讓更多本土學校自身強起來,這一次,寧武將解題的落點瞄準了教師隊伍。

化北屯中學教師研討。郝永峰 攝
強教必先強師。2023年7月,寧武縣根據鄉村教育發展需要設立了“寧武縣鄉村教育振興與化北屯中學高質量發展實踐探索”專題項目,與忻州師范學院附屬中學簽訂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協議,實施“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構建策略研究——寧武縣化北屯中學實驗項目”,希望引入更多擁有教育相關學科背景的教育專家和資源,尤其是省、市教育經驗豐富的名師,引導本地教師通過交流和提高自身能力,相互協作,共同提高本地的教育質量。
“不僅帶來了優質、高效、實用的教學方法,而且對我們內心觸動非常大。”已在化北屯中學任教八年的李欽聽取了結對老師山西省教學能手、中小學一級教師武艷珍的課后,感觸頗深,“越來越理解沒有不合格的學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師這句話”。
每學期有針對性組織管理干部履職能力培訓,引領團隊建設和指導制定個人發展規劃;專家、名師“逐科”“逐人”“逐課”診斷課堂教學,總結共性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專家引領,名師參與,一對一指導,科學制定教師個人專業發展規劃及六年行動計劃;根據地域及學生特點,構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育人模式;制定學校文化建設方案,注重過程,強化特色,養成化北屯學校文化氣質,形成文化品牌……隨著“專題項目”的落地,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管理模式、教學方法也紛紛“上線”,一個包括教授、博導、碩導、高級教師的省內外專家名師團隊也隨之奔赴寧武。
“名師團隊的到來不僅讓我們的老師有了教學方法之變、教學觀念之變、教學理想之變,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們感受到了變化,讓家長看到了希望。”化北屯中學負責教學管理工作的副校長馮春霞言簡意賅。
牛心會村的邱錦華是化北屯中學的初二學生,如今更有信心,“感覺就像一道光一樣,讓我們有了敢去實現夢想的勇氣和機會”。
名師“走”進來、資源“活”起來,教育就會“穩”下來。寧武縣統籌教育優質資源,深入開展教育發展共同體工作,在形式、內容及深度上有了新突破新發展,真正做到了橫向貫通、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深度幫扶,讓鄉村教育有了“看得見的改變”,也為鄉村振興埋下了“希望的種子”。
向未來:全域發力厚植教育土壤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無論是陽方口中學的“教育托管”還是化北屯中學的“城鄉教育共同體”,寧武縣在振興教育的布局里從來不是一招之力。
縣委書記高建文的思考有著前瞻性和現實意義:“教育是落后地區長遠發展的根本之計,是激發人內生動力的最有效手段。辦好教育不僅寄托著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希望,也是促進地方振興和人才振興的重要途徑。”
明其志,知所赴。為全面提振全縣教育水平,近年來,寧武縣從政策、資金、機制等方面多維度發力,跑出了縣域教育新速度,重視教育、支持教育、崇尚教育的氣象也在全縣加速形成。
教育改革活力全面釋放。集團化辦學模式改革、“縣管校聘”改革、高考改革等深入推進,實驗小學“完善德育評價”項目獲批省級改革試點,2022年寧武受邀作為唯一的縣級代表參加了全省高考綜合改革座談會。
真金白銀的投入讓教育發展更有底氣。從2016年至2022年累計投入27.15億元,每年專門列出資金獎勵優秀教育工作者。
放大政策紅利惠及更多學生。在全面落實國家資助政策的基礎上,制定符合縣域實際情況的資助政策,義務教育階段實施寄宿生生活費全免,高職中參照義務教育學校實行“三免一助”,每年增加資金投入約1000萬元,做到應助盡助、精準支助,讓“一個都不能少”變成“個個都更好”。
名師培養計劃成效日漸顯現。包括校長、教師在內1800余人次外出培訓,研修腳步遍及北京、天津、河北、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山東、陜西、廣東等地。
職業教育煥發新生。寧武縣職業中學不僅立足社會需要開設焊工、電工、計算機技能培訓,還圍繞當地旅游產業與旅游公司合作開設旅游專業培訓,帶動城市人口回歸鄉村,有效激活了鄉村旅游和發展潛力。
全民支持教育事業的熱潮也在興起。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以來,該縣教育事業受助的資金和物資合計762.8萬元。團縣委發起了“希望工程1+1——幻方助學計劃”助學活動;縣政協和深圳市盈寧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聯合設立“李培鑫優秀學生獎”和“王鳳英優秀教師獎”;寧武縣祥和煤炭經銷有限公司設立“汾源助學獎”;葛氏兄弟設立“雙鴻助學金”;山西寧武大運華盛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每年開展“金秋助學”活動;民營企業家李俊杰連續多年捐資助學;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自2021年以來,已在寧武開展教育幫扶活動30余項,為寧武縣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有力的“工委力量”。
致廣大而盡精微。寧武教育的大變化還可以在一個個具體的數字中得到生動注解。學前教育公辦引領、普惠發展,全縣有幼兒園20所、幼兒3564名,普及率達96.7%,普惠率達88.1%,毛入園率達97.1%,超過全省平均水平近8個百分點。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邁向優質,全縣有學校24所、學生12026名,今年中考達線率在全市14個縣域中名列前茅,穩居全市第一梯隊前列。職業教育求真務實、穩步增效,辦學規模、質量、效益大幅提升,在校生從2014年的187人增長到目前的765人。高中教育奮發圖強、打出品牌,高考成績連續十年刷新歷史紀錄,名校“985”達線、“211”錄取首次實現零突破。

寧武縣2023年教育工作暨教師節表彰大會。吳光宇 攝
教育之行,任重道遠。今年的教師節表彰大會上,縣委副書記、縣長趙亞峰再次寄予殷殷囑托:“寧武縣教育工作者要銘記誓言,踔厲奮進,勤學篤行,為推動寧武教育全面發展盡心盡力,不負人民期望!”
從地理位置上看陽方口位于縣城北,曾是生源流向朔州的主要通道;化北屯位于縣城南,是學生向忻州、太原等地求學的方向。一南一北,兩種教育模式的布局,不知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之舉,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這種布局的影響和全縣教育發展謀劃下,寧武教育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鄉村到縣城,“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正成為現實。
(郝永峰)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