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寨縣脫貧勞動力就業產業園,員工爭分奪秒趕工忙。 張向榮攝
五寨縣把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中之重,聚焦13425名搬遷群眾,創新實施“55153”工作法,深化后續就業,保障后續權益,提升后續治理,持續做好搬遷后扶“后半篇文章”,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促管理、安居樂業促融入、凝心聚力促發展”的搬遷后續扶持之路。
建“雙五級管理體系”,助搬遷群眾“安居又安心”。五寨縣把搬遷社區黨建作為社區治理的根本保障,建立了“鎮黨委、社區黨總支、網格黨支部、黨小組、黨員聯絡員”管理和“鎮政府、社區居委會、居民小組、樓長、單元長”自治的“雙五級”治理模式。組建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居委會,聘請愛黨敬業、德高望重的老黨員和退休老干部擔任社區黨支部書記和社區居委會主任,帶領社區黨員群眾開展各類黨組織活動,共同管理社區工作。設立黨員示范崗,積極參與社區服務,幫助解決疑難問題,使社區黨組織成為安置區建設的“主心骨”。百夢園社區在組建“紅色物業”實體的基礎上,以“全科網格”為抓手,劃分4個網格、25個微網格,形成黨總支包保網格黨支部、網格黨支部包保網格員、網格員包保個戶的“三梯隊包保體系”,實行社區黨總支、網格黨支部、網格員三級聯動和“事件上報、任務分辦、協同處置、督查督辦、落實反饋”的社區閉環治理機制,實現搬遷群眾辦事有地方、議事有組織、糾紛有人管、困難有人幫。
建“一公里生活圈”,助搬遷群眾“便捷又便利”。為進一步加強安置區的醫療、教育及綜合服務,更好滿足搬遷群眾基本生產生活需求,五寨縣針對性配套完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在安置區周邊建設文化廣場、便民超市、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實現了200米內有小學、800米內有中學、1公里內解決衣食住行。同時,組建3支幫扶隊伍,與網格員協作聯動,對搬遷群眾進行重點監測、動態保障,堅決預防返貧、返遷等問題發生,實現了幼有所育、病有所醫、弱有所扶、老有所養,搬遷群眾的幸福指數顯著提升。
建“五公里就業圈”,助搬遷群眾“增技又增收”。為了讓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創業,五寨縣在百夢園安置區對面規劃建設了占地9630平方米的集休閑、商務于一體的就業創業廣場,包括商鋪、綜合服務市場、小廣場及附屬設施,既滿足了搬遷群眾的農副產品交易需求,還能發展地攤經濟、夜間經濟,成為搬遷群眾日常增收的重要場所,直接帶動搬遷人口300余人實現就業,人均增收5000元。同時在搬遷安置小區附近分批次建設了5個幫扶車間、北環特色產業園、物流產業園,并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入駐企業為搬遷人員提供就業崗位,60余家企業吸納搬遷人口3000余人,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實現至少1人就業目標,搬遷人口連續3年就業率穩定在95%以上,真正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建“三大服務平臺”,助搬遷群眾“離土不離權”。五寨縣堅持管理與服務并重,構建黨群服務中心、居民事務服務中心、便民跟進服務中心三大平臺,將搬遷人口全部劃轉到社區管理,并派駐民事代辦員和人社、民政等窗口單位服務人員,搭建了“一站式”便民服務平臺,日均接待辦事群眾30余人次,保障搬遷群眾權益有人管、有人幫、不懸空、不漏項。同時,由鄉村干部、社區黨員、熱心群眾組成志愿者團隊,為社區居民開展組織、生活、教育、醫療、文化等10項服務和社會保障權、事務參與權、土地承包權等8項權益的銜接落實,實現搬遷群眾權益有保障、身份可融入。針對“一老一小”提供專項服務,為年輕人設置就業培訓機構,對有培訓就業需求的搬遷勞動力進行實用技能培訓,先后打造了“五寨駕駛員”“五寨廚師”“五寨燴菜”等特色品牌,積極向縣域外輸出搬遷勞動力3248人;為老年人設置圖書室、棋牌室、書畫室等場所,讓他們在物質生活富足的基礎上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從而全面提升搬遷群眾的社會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 (沈雁冰)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