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潮奔涌,激蕩萬千氣象。
從黃河之畔到五臺山下,一些變化正在忻州大地悄然發生。2023年,我市從促進經營主體發展、大力優化營商環境、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三個維度推動市場能級躍升,詮釋著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的新作為、新風貌,以“看不見的手”推動著忻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寧武藥茶在博鰲論壇展示
多點發力 讓更多市場主體強起來大起來活起來
市場主體是經濟力量的載體,是實體經濟運行的基礎,抓產業必須抓市場主體培育。我市著力幫扶實體企業成長,實體經濟規模不斷壯大,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不斷增強。
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高位統籌推動,多次提出明確要求,先后召開經營主體提升年動員部署會、經濟運行分析會、民營企業家座談會、重點工作專題調度會,對促進市場經營主體發展工作作出具體安排、調度推進。市里出臺2023年全市經營主體提升年行動計劃,成立經營主體發展工作專班,錨定全年重點工作目標,以務實舉措、更強擔當推動市場主體培育提升工作。
全市梳理形成了經營主體發展政策落實、要素服務保障落實、營商環境創新提升改革事項、惠企政策落實、經營主體六大提升“五項清單”,實施項目管理、定期調度、打表推進,多部門聯合,對“一攬子”政策進行全過程督辦、全流程問效,為企業去“痛點”、疏“堵點”、解“難點”。
全市突出重點強化培育引領帶動。抓好“個轉企”“小升規”和科技型企業培育,共培育557戶“個轉企”,2023年凈增加規上工業企業30戶,規上工業企業達到713戶。組織山西管家營法蘭鍛造股份有限公司等7戶企業申報第五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推薦泰山石膏有限公司等26戶企業申報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定襄縣同立重工有限公司等29戶企業被認定為創新中小企業,首批組織申報9家高新技術企業。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35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4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達到174戶,全市線上批零住餐企業達到733戶,高質量經營主體不斷擴大。
“十大平臺”成為集聚市場主體發展新高地,生產性服務平臺發展能級持續提升。
靶向發力,重點打造12個鄉村e鎮,著力構建“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雙創發展格局,引進和培育企業共87戶。2023年4月,太忻數據流量谷正式啟動運營,突出數字賦能,聚焦裝備制造、綠色能源、文旅康養、現代農業等“8+6”特色產業,開展數谷內數字經濟企業孵化工作,先后對接省內外企業100余戶,入駐企業18戶。
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市級發展到128戶、省級發展到85戶、國家級1戶。2023年1月至11月,全市33戶納入省級產業鏈的鏈上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46.03億元。山西金宇科林科技有限公司被認定為省級廢棄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鏈“鏈主”企業,利國磁性、云海鎂業等4戶企業申報省級重點產業鏈“鏈核”企業。全市共有33戶企業納入省級產業鏈鏈上企業清單,1月至9月,鏈上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19.05億元,優勢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不斷加強。
全市統籌推進2個省級重點專業鎮和6個市級重點專業鎮建設培育。2023年全市專業鎮主導產業新增規上企業4戶,規上企業總數達到132戶,占到全市規上企業總數的19%。
為了挖掘潛力服務主體,有關部門區分新設、存續和注銷的三類經營主體,部署開展全市經營主體回訪調研活動,全市各級相關部門開展回訪2200余次,協調解決經營主體訴求280余條;依托“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為企業提供政策咨詢服務,常態化受理歸集交辦經營主體反映的各類問題,實現企業訴求“一號響應”“閉環處理”。2023年,全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共受理涉企訴求1886件,辦結率100%。
全市63個部門參與“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目前共發布涉企政策595條,為全市實現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獎補資金“一鍵直達”提供堅實支撐。搭建具有忻州稅務特色的“用好平臺+依托中心+快速反應+動態清零”的模式,確保減稅降費政策不折不扣落實;在全省率先印發《忻州市特色專業鎮培育發展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安排市級特色專業鎮培育發展專項資金1億元,明確10個方面40條具體支持事項,以財政“獎補”激勵支持我市專業鎮產業發展壯大,目前已向各專業鎮預撥7500萬元專項資金。

山西好物聯盟啟動
一系列經營主體創新培育機制,打好了提質增量“組合拳”,跑出了市場經營主體提升發展的“加速度”。市場主體數量從2022年底的279731戶增長到2023年底的295703戶,穩健增長5.71%。
四個“聚焦” 以更優營商環境護航高質量發展
營商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招商引資的催化劑、項目建設的加速器。優化營商環境,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發展內生動力的關鍵之舉。我市強化“四個聚焦”打造經濟發展“軟實力”。
聚焦整改和整治,讓政府執行力更強、公信力更高。
我市在全省率先高質量推動省優化營商環境政治監督專項檢查反饋問題整改。市委市政府堅持系統謀劃、整體推進、上下聯動、多方協作,將制度建設貫穿始終,以“領導小組+工作專班+聯合督導+跟蹤督查”的強大工作合力,從速、從嚴、從實推動45個問題整改落地見效。全面摸排“新官不理舊賬”“政策不兌現”“拖欠民營企業賬款”等突出問題,扎實開展專項行動,全市共自查“新官不理舊賬”問題30個,已解決29個,占比96.7%;“政策不兌現”問題77個,已解決73個,占比94.8%;“拖欠民營企業賬款”113915.52萬元,已化解110702.73萬元,清償率97.2%。全市“兩不”自查問題整改率和拖欠民營企業賬款清欠率排名全省第一。整改完成后,常態化建立營商環境領域“啄木鳥”制度,選聘20名營商環境體驗官、設立16個辦不成事窗口和12345營商環境專席,通過主動發現問題+分析研判+處置解決+成效評估的工作閉環,持續推動轉變工作作風,提升政府執行力、公信力。
聚焦服務和保障,打通“最后一公里”,讓群眾少跑路、好辦事。
推動政務服務、公共服務效能提升。全面推行“不見面”辦事,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在全省率先將政務服務延伸到村,全市域建成7×24小時自助服務區,與太原、陽泉、呂梁、晉中等中部城市群聯合建立通辦機制,公布100項通辦事項,有效緩解群眾異地辦事“往返跑”問題;將道路普通貨物運輸駕駛員從業資格證申領優化為即辦,辦理時間由原來的10個工作日壓縮到20分鐘內辦結,惠及全市8萬名從業者。實施“互聯網+不動產”新模式,啟用不動產電子證照,“無房證明”可24小時自助辦理;實行“容缺受理”服務、“組合登記”和“周末不打烊”服務,為特殊群體提供上門登記服務。擴大異地就醫定點醫藥機構范圍,推進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簡化異地就醫轉診手續,開通異地就醫自助備案服務;在全省率先全面實施DIP付費改革,實現與太原、陽泉、晉中、呂梁就醫購藥免轉診(備案),實現了異地就醫“少跑路、不墊資、直接報”。推出機動車業務8項便民舉措,深化“三個車管所”“兩條綠色通道”“警郵E”等綜合服務,其中“百姓身邊車管所”共辦理各類業務2800余筆。
聚焦培育和發展,讓經營主體生得下、長得大、活得久。

中藥材加工生產線
對食品、醫藥等28戶高頻行業,通過“雙線”申請、并聯審批、全域通辦,實現跨區域、跨層級、無差別“一證準營”,“一業一證”改革新業態在全市規模應用。全力拓寬企業融資渠道。以忻州市首貸服務中心和綜合金融服務中心“兩個中心”為載體,運用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首貸戶和續貸戶“兩張清單”,用數據精準“畫像”,憑信用貸款“解渴”,為企業融資降門檻拓渠道。
以忻府區為試點,積極探索經營主體全生命周期服務,組建經營主體開辦、投資項目、社會保障、納稅、金融服務和首貸、人才、惠企政策、技術保障、屬地服務等9個服務專班,劃分開辦、準營、投資建設、運營、退出等5個服務階段,創新市場主體“休眠”管理制度和延緩市場主體退出制度,鼓勵經營主體續存。這一改革案例是我省入選全國“信易+”應用兩個典型案例之一,下一步,將梳理總結經驗,在全市推廣應用。
聚焦落地和投產,打造“手續等項目”忻州品牌。
推動行政審批服務理念從“項目等手續”向“手續等項目”轉變,在全省率先開展審批系統業務大培訓,打造專業化、標準化、規范化的全代辦隊伍。強化項目用地保障,嚴格落實“增存掛鉤機制”,積極處置“批而未供”土地,處置完成率位居全省前列。全市8個省級以上開發區工業用地全部以“標準地”出讓,共出讓58宗、3537.73畝,出讓價款5.4億元,“標準地”出讓數量全省排名第二。持續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
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
優質的營商環境成為企業發展的肥沃土壤,精準服務成為市場主體需要的陽光雨露,一個有利于企業發展的優良生態環境正在形成。
質量引領 以高標準市場體系促進“忻州精品”走出去
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主動對接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暢通市場循環,疏通政策堵點,打通流通大動脈,促進創新要素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成為全市產業發展的保障與支撐。

特色產品
我市從建立體制機制入手,強化知識產權創新轉化。在全省首家掛牌成立市知識產權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實現維權援助體系市、縣兩級全覆蓋;指導企業開展商標注冊和專利申請,僅山西天寶集團、山西恒躍鍛造、山西晟龍木雕等8戶企業年內就提交專利申請102件;在去年獲批7件的基礎上,今年又新增代縣酥梨、岢嵐紅蕓豆、河曲紅蔥、偏關海紅4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搭建“政銀企”合作平臺,積極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行動,年內幫助5戶企業完成知識產權質押融資3715萬元,推動企業“知產”向“資產”的轉化運用。
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建立外資企業準入隱性壁壘臺賬,對外公布業務咨詢和意見反饋電話,即時回應服務對象的訴求。在業務辦理中對未開業以及無債權債務非上市外資企業全部實行簡易注銷,優化外資企業退出機制。依托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開發運行的企業注銷“一網通”服務平臺,精簡外資企業注銷材料,優化注銷流程,為外資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注銷服務。
全力打造質量品牌。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全面推進質量強市建設的實施意見》;召開全市質量大會高規格表彰獎勵第二屆市長質量獎獲獎企業;推動全市15戶企業申報“山西精品”,指導3戶專業鎮龍頭企業發布“山西精品”團體標準。著力強化標準引領。鼓勵企業參與標準制修訂工作,全市累計參與制定國家標準10項、行業標準3項、省級地方標準6項、市級地方標準52項、團體標準44項。持續實施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累計808戶企業在企業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公開2203項標準,涵蓋3930種產品。大力鞏固計量支撐。加強計量專項檢查和重點整治,免費為企業、各類市場主體及個人開展計量強檢校準服務,新增41項社會公用計量標準,總量達到195項。省級法蘭計量中心和黃酒質檢中心已通過籌批,即將驗收掛牌。積極推進認證檢測。扎實開展檢驗檢測機構年報統計直報、檢驗檢測市場專項整治、“世界認可日”系列宣傳活動等工作,積極拓展質量認證覆蓋面。全市共擁有強制性產品認證獲證組織11家、證書27張;管理體系認證獲證組織477家、證書1033張;服務認證獲證組織28家、證書29張。
強化民生領域監管。緊緊圍繞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領域突出問題,部署開展了以“春季護苗、夏季清風、秋季朗月、冬季除冰”為主題的“四季守護、鐵拳出擊”專項行動,全市市場監管系統共查處各類違法案件1099件,罰沒款436萬元,移送公安機關8件。扎實開展民生領域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專項行動,辦理不正當競爭案件7件。組織涉企違規收費專項整治和轉供電環節不合理加價收費行為專項檢查,加強旅游市場監管,推進網絡交易市場監管。嚴厲查處轉供電主體違規加價收取電費、不及時傳導降價政策等價格違法行為,共退還多收用戶費用4.83萬元,查辦案件6件,罰沒款9.58萬元。
充分發揮市場監管服務保障作用,從標準化賦能、高質量打造、品牌影響力提升等方面全力推動專業鎮市場主體“量質齊升”。6次派出專家技術人員對代州黃酒把脈會診,組織制定代州黃酒團體標準。為專業鎮企業免費培訓檢驗技術人員73人,免費檢驗產品53批次,節約費用37.8萬元;減免檢驗檢測、計量器具檢定、校準費用共計177萬元。設立8個“惠企直通車”工作站,全力推動“三冊一站”建設,提供“一鏈一冊”“一鎮一冊”和“一企一冊”,針對不同產業鏈、不同專業鎮、不同類企業落實有針對性的服務舉措,使市場監管的各類政策直達快享、應享盡享、平等共享。
守牢安全監管底線。全面落實食品安全“兩個責任”。全市上下協調聯動,積極構建市縣鄉村四級屬地包保責任體系,督促企業建立并運行“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制度,有力推動“兩個責任”機制落地落實。全市在產在營食品生產經營主體19761戶,全部完成包保工作。加強重點領域監管。開展了學校食堂、單位食堂和承包經營企業食品安全專項排查整治行動;深化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整治,嚴厲打擊各類食品安全違法行為。創新提出食品抽檢監測風險提示、問題食品排查治理、強化監督整改、發布消費預警、發出風險告誡、開展預警交流六方面具體要求,形成食品抽檢上下聯動、左右協同、環環相扣、高效運行的一體化閉環管控體系,受到了省內外同行的好評,作為創新做法在全省推廣。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集中回收處理家庭過期藥品活動。回收處置過期藥品近1萬余盒,集中銷毀1.173噸,有效消除群眾用藥安全風險。
高效處置投訴維權。以便捷高效的服務做好12345政務服務熱線轉辦事項,嚴把事前查閱受理關、事中辦理反饋關、事后跟蹤回訪關,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全年共受理處置消費者各類訴求6871件。
只有干出來的精彩,沒有等出來的輝煌。
我市市場能級躍升見證了只爭朝夕、加壓奮進的干勁,也提升了全市上下全力以赴抓項目、拼經濟的精氣神。一批批優質項目開工、推進,猶如一顆顆破土而出、向上生長的種子,為忻州積蓄著轉型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澎湃動能,孕育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希望。(聶艷英)
(責任編輯:盧相?。?/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