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local/3/32/3A/43E3F008420B9CAF863A7F59C0B_314F7A2F_244DF.jpg)
市民在牧馬河生態公園散步。 記者 宮清華攝
綠色,是近年來忻州發展最鮮明的底色。
我市不斷厚植“生態綠”,守護“黃河水”,打好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生態越來越優、環境越來越好,群眾的幸福感越來越強。
今年以來,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山西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統籌發展與保護,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為主線,不斷強化制度體系建設,嚴格環境監管執法,守牢環境安全底線,綠色發展成效明顯,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一曲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合唱,正在忻州大地激蕩回響。
系統謀劃 全面梳理 加快推進“大生態”建設
青山綠水相輝映,再踏層峰望眼開。
仲夏時節,漫步城市街道,綠化錯落有致,小區靜謐宜居;駐足美麗鄉村,大地郁郁蔥蔥,百花姹紫嫣紅,處處詩情畫意;流連云中河畔,兩岸水清岸美,夜景流光溢彩……在忻州這片深情的土地上,生態環境保護成果赫然在目,說不完的生態整治故事經久流傳。
近年來,我市統籌推進“大生態”建設,系統謀劃、全面梳理、加快推動黃河沿線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項目;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工作,持續推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兩山”實踐創新基地遴選申報;完成并發布我市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動態更新成果,堅決落實“三線一單”硬性約束,協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真真切切的綠色生態變化,讓群眾感受到忻州的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山更綠了。如今,生活在忻州的人們越發覺得這座城市更加生態宜居。
天更藍了。緊緊圍繞“調產、控煤、治企、管車、抑塵”工作思路,深入開展空氣質量再提升行動、臭氧污染防治專項行動、大氣環境突出問題專項整治百日攻堅執法行動、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行動、揚塵治理攻堅行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六大行動,推動水泥、焦化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工程,修訂《忻州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和全市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采取走航監測、無人機巡飛等技術手段強化監管執法和追蹤溯源,確保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2023年,全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37微克/立方米,好于年度目標2微克/立方米。全市優良天數比率扣除沙塵異常超標天后為76.4%,好于年度目標0.5個百分點。
水更清了。建立日預警、周研判、月通報工作機制,及時預警不達標斷面所在縣(市、區)政府,限期整改,現場督辦;持續盯緊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對超標排污口限期完成整治;深入開展黃河流域“清廢”、工業園區廢水專項整治等行動,加強黃河干流流經縣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持續監督各縣(市、區)做好飲用水源地生態環境管理和保護工作,確保飲用水水源安全。2023年,全市14個國考斷面水質實際優良比率達100%,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山更綠了。我市以穩步提高森林覆蓋率、提高森林質量、強化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穩定性為目標,針對面臨的生態現狀和亟待解決的生態問題,以沙化土地綜合治理、人工造林、人工種草、封山育林為抓手,采取科學有效的森林培育和草原修復措施,加強項目區生態保護修復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推動生態面貌持續改善,綜合防護功能持續提升。同時,把“三北”防護林建設同小康社會、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緊密結合起來,促進興林富民,努力實現全市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十三五”期間,全市累計造林376.3萬畝;“十四五”以來,全市已完成國省林草重點任務200.48萬畝。2024年全市將高標準完成營造林40.2萬畝、草原綜合治理6萬畝。
當下的忻州,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宜居的環境讓人向往,眾多的美景成為市民朋友圈的假日“常客”。
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 厚植忻州最美底色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我市堅定踐行“兩山”理論,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持續推進全流域綜合治理,厚植忻州綠色生態底色,不斷扮靚大美忻州的“顏值”,提升城市“氣質”。
徜徉于云中河景區或牧馬河生態公園,水清岸綠,風光秀美,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5月19日至20日,省委書記唐登杰在我市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行調研時強調,要扛牢政治責任,強化使命擔當,大力推動生態保護治理,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奮力書寫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百舸爭流,唯我獨先。全力抓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深入實施“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召開忻州市“一泓清水入黃河”暨污染防治攻堅行動誓師大會,切實將其作為重大政治工程、生態工程、發展工程、民生工程和世紀工程,堅定扛起黃河山西段“首站首責”,強化上下聯動、左右協同,精心謀劃、緊盯序時。加大資金籌措和投入力度,切實做好全周期服務、全過程監管,目前已謀劃的6個工程中,寧武縣、靜樂縣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及靜樂縣建成區城鎮排水管網雨污分流改造項目等3項工程建成完工,其余工程正有力有序推進。深入開展黃河干流流經縣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認真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從流域系統性和生態整體性出發,堅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陸域一體謀劃,集中開展黃河流域排污口、公路交通揚塵污染、露天煤礦和工業企業污染“三大整治行動”。堅持“查、測、溯、治、管”思路,深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推動建立“污染源—入河排污口—水體”全鏈條監管體系,實現排污口動態調整、動態監管、閉環整改。加快推動興保鐵路復線工程建設進度,著力推進煤炭“公轉鐵”,推動綠色交通再提速。全力推進省道247新建工程建設,從根本上解決沿黃公路煤塵污染問題,推動黃河干流忻州段沿線環境整治工作取得實效。
推進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做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動者。規范自動監測設備建設運行,完成126家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設施摸底調查。深入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將“環境有價,損害擔責”落到實處。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全省外來入侵物種普查與防控工作,首次全面、系統啟動實施生物多樣性調查。持續開展生態文明示范區和“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靜樂縣成功創建第二批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積極打造美麗忻州示范樣板。
深入開展環保宣傳,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傳播員。今年六五環境日宣傳工作,我市將系統展示14個縣(市、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同時,積極舉辦全國生態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等宣傳活動,開展環保設施公眾開放活動,定期組織忻州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市污水處理廠、市安康醫療廢物處置有限公司和潔晉發電有限公司等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推動綠色生活方式、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深入人心。
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宣傳活動的開展,厚植了忻州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美“底色”。忻州正以時不我待的使命感和緊迫感,全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向新向好。
壓實責任 專項整治 描繪忻州生態新畫卷
繪就新畫卷,奮楫正當時。
5月31日,市委、市政府在河曲縣召開全市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暨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問題整改工作現場推進會。會議指出,要進一步統一思想、統一認識、統一行動,以高度清醒的政治態度、壯士斷腕的勇氣決心、見根見底的務實舉措,推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堅決打好打贏生態環境整治攻堅戰。
今年是我省加快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的關鍵年,更是我市深化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整治的攻堅年。
站在新起點,放眼新征程。全市上下將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嚴格生態環境準入,持續加大綠色礦山創建力度,大力推動能源產業綠色發展,加快推動忻保雄綠色能源廊道建設,發展綠色環保產業和綠色供應鏈。大力弘揚黃河文化,堅持挖掘歷史遺產與創造時代價值同行,講好忻州的“黃河故事”,依托“三個一號”旅游公路,構建設施完善、景觀優美、景城通達的黃金旅游廊道。扎實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忻定原同城化,加快構建雄忻和沿黃兩大城鎮帶,實現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互動,因地制宜開展“一縣一業”“多縣一帶”富農產業集群化發展,持續擦亮“一都八鄉”國字號品牌。不斷增進民生福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多措并舉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突出就業優先導向,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加快推進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切實做好防汛減災各項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進一步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為上半年全市經濟運行實現“雙過半”奠定堅實基礎。
青山綠水,喚起人們對生態宜居宜業宜游的渴望。長期以來,我市不斷厚植的生態底色,讓城市在青山綠水中煥發出勃勃生機,大美忻州的品質提檔升級,城市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不斷提高。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已成共識,忻州的綠色發展腳步將更加堅定。“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等一塊塊金字招牌便是最好的見證。站在新的征程上,忻州將以更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繪就大美忻州生態新畫卷。(記者 張林泉)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