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歷史的意義,常常在回望與對照中更加明晰。
七年前的盛夏,歷史的高光時刻聚焦忻州市岢嵐縣。2017年6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慰問了趙家洼村的鄉親們后來到宋家溝村深情地說:“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中央就是要帶領大家一心一意脫貧致富,讓人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請鄉親們同黨中央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
這是深情囑托,更是偉大號召。七年來,感恩奮進的忻州兒女牢記囑托,砥礪奮進,不斷繪就發展新答卷。
岢嵐縣宋家溝村新貌。 本報記者 范 濤攝
6月4日,位于忻府區豆羅工業園區的金宇科林煤矸石高嶺土新材料智能化生產線建設項目的車間廠房順利封頂;6月6日,河曲電廠發電量達50.38億千瓦時,突破50億千瓦時大關;6月12日,全省國土綠化暨“三北”工程攻堅戰現場推進會在忻州市偏關縣召開……
在這個比往年更炎熱的盛夏時節里,忻州處處呈現著比天氣更熱辣滾燙的干事創業激情。
時間是最忠實的記錄者,也是最客觀的見證者。2017年6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岢嵐縣宋家溝村考察調研,號召鄉親們“同黨中央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七年來,忻州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高質量發展中增進民生福祉,不斷把總書記“讓人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的殷殷囑托變為美好現實,向黨中央和總書記交上了一份精彩的“忻州答卷”。
乘勢而上續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村外山川旖旎、阡陌交通,村中房舍古樸、流水潺潺。這些年,岢嵐縣宋家溝村人真正把日子過成了“詩和遠方”。這座由舊村改造、閑置房屋翻新、移民搬遷安置而成的“新村莊”,自脫貧摘帽以來就在不斷“升級”。該村2018年成功創建國家3A級景區,2019年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2023年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
旅游產業讓村民端起了“旅游碗”,吃上了“旅游飯”。村民沈姚付在“三棵樹廣場”的涼粉攤已經成了游客們必打卡的宋家溝美食地;鄭仙仙看著越來越多的游客,也動了心思,不僅拿出從荷葉坪采來的蘑菇、毛建茶練攤,還開起了農家樂;王保平的返鄉創業項目中,古裝、人力車、茶道、書吧、玉石、土陶燒制、特色小吃等更是一應俱全……
宋家溝村還發展培養壯大其他產業,將群眾最大限度吸附在產業鏈上,實現增收致富。通過發展設施農業,建起了88座溫室大棚,以“一戶一院一棚”模式,帶動40戶村民戶均年增收3萬余元。利用天然牧草優勢,發展養殖業,新建3個大型養殖場,帶動養殖戶45戶,養殖肉牛1700余頭、絨山羊4000余只,戶均年增收3萬余元。此外,沙棘加工、林木產業等都讓搬遷群眾感受到了“穩穩的幸福”。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宋家溝村的美麗蝶變是忻州推動鄉村振興的縮影。近年來,忻州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持續加強機制、技術、資金、人才、市場等方面支撐,奮力譜寫鄉村全面振興忻州新篇章。
牽住產業興旺“牛鼻子”。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縣域范圍內優勢比較明顯、帶動能力強、增收效果好的特色產業。著力延伸小雜糧、中藥材、設施蔬菜、林果等特色種植業和牛、羊、豬、雞等傳統養殖業產業鏈條,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增值效益。2023年全市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15121元,增幅14.2%。
培育“新技能”端穩就業“飯碗”。全面落實交通補貼、培訓補助、援企穩崗、減稅降費、就業獎補等政策,提高“忻州月嫂”“五臺瓦工”“代縣古建”“繁峙繡娘”“靜樂裁縫”“保德好司機”等“忻”字號勞務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全市已打造創業就業幫扶基地1個、就業幫扶園區14個、就業幫扶車間214個、家庭工坊3000余個。2023年,全市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18.22萬人,其中省外務工就業4.3萬人,超額完成省下達任務。
鄉村振興攻勢號角連營,山鄉巨變的故事也在忻州大地不斷上演。管涔山深處,寧武縣涔山鄉不斷盤活旅游資源,實現了從“為山所困”到“因山而興”的轉變;黃河岸畔,河曲縣西口鎮的唐家會村設施農業和旅游產業“比翼雙飛”,走出了鄉村振興的新路徑;原平市同川鎮以梨產業為主導,形成一批集種植、管理、加工、銷售、儲藏于一體的合作社和果業公司,實現梨果業向品牌化、標準化方向發展,有效推動了鄉村振興,為果農帶來了幸福生活。
今天的忻州,正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凝心聚力描繪高質量發展新藍圖
嵐漪河畔,“鏈式”生長。以一塊“感應器”引來覆蓋上游敏感鉑材、中游電阻應變計、下游力學傳感器以及產品應用的完整產業鏈的故事在岢嵐已經家喻戶曉。
傳統農業縣走出了省級工業類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岢嵐縣的確引人注目。近年來,岢嵐縣瞄準“轉型發展”的重要機遇,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與新興產業培育發展,雜糧產業、文旅產業、新能源產業……一系列產業布局科學合理,不僅拓寬了發展空間,也激活了群眾增收新動能。
高質量發展是社會發展的主題,也是一道時代考題。忻州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持續引深、創造性落實市委“一個牽引、六大突破”總體部署,持續推動“產業、開放、創新、城市、改革、市場、安全”七大能級同步躍升,重點在“加快前瞻布局、筑牢增長基石、壯大產業動能、防范化解風險、兜住民生底線”五個方面實現更大突破、取得更大作為,一步一個腳印把高質量發展的藍圖變為美好現實。
發揮區位優勢,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重大戰略部署,深度融入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大局,大力推進“南融、東進、西引、北聯”,著力打造優勢互補、協同開放的發展高地。
始終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攻堅重點項目建設。實施省級重點工程項目63個,實施市級重點工程項目95個。深化技術創新和綠色轉型,全面推動優勢新型特色制造業發展壯大。全力鍛造重點產業鏈,培育壯大特色專業鎮。目前,全市已有2個省級專業鎮、11個市級專業鎮。
扎實推進改革創新,緊盯制約忻州發展的關鍵領域,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務網辦效率,優化營商環境;做強做優科研創新平臺,持續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推動科技創新,在全省率先聘任“科技副總”,全力推進“科創驛站”科技園建設,引深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自然生態越來越美,綠色發展底色越來越濃。11個礦山企業被列入省級綠色礦山名錄庫。保德縣成功創建國家級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定襄經濟技術開發區被列入省創建綠色低碳循環示范園區名單,五寨、靜樂、偏關相繼成功創建省級生態文明示范區。
文旅資源在保護和發展中迎來復興。緊盯重要節點,謀劃開展精彩紛呈的文旅商貿活動,聚合商氣、聚攏“煙火氣”,忻州正成為更加時尚多元的旅游目的地。
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改革開放、文旅賦能,一系列“進”的勢能推動著經濟高質量發展跑出“加速度”。裝機容量超過千萬千瓦的清潔能源正源源不斷輸出至京津地區;特色農產品臺蘑醬、沙棘飲料、紅豆相思餅等行銷大江南北;“中國雜糧之都”堅持特優戰略,有機旱作的農業路子越走越寬;工業園區、產業鏈條串聯成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浪潮強勁涌動……
今天的忻州,正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目標闊步前進。
全心全意譜寫人民至上新樂章
“小板凳”能解決“大民生”。“板凳議事會”是岢嵐縣廣惠園社區開展政策宣講、了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一把“金鑰匙”。這種接地氣、易溝通、聚人氣的方式已成為廣惠園推動社區治理的一道獨特“風景線”。近一年來,通過一場又一場的“板凳議事會”,廣惠園社區已經解決了充電樁規劃、物業管理、社區衛生等多個居民關心的問題。“‘板凳議事會’真正讓群眾唱主角,這不僅是‘意見箱’,更是干群的‘連心橋’。”廣惠園社區黨委書記尹建明介紹,社區每個月都會舉行“板凳議事會”,聽聽大家的心聲,更方便為群眾辦好每一件實事。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忻州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為民辦實事與推動高質量發展結合起來,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真正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以真解決問題、解決真問題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3年,全市“放心午餐”工程再次增量,由原來的29所小學增至36所,惠及學生7498名;全市14個縣(市、區)實現零工市場“全覆蓋”,累計提供零工崗位0.96萬個、服務零工0.52萬人次;全市12個鄉村e鎮年度總產值達16.7億元,年度網絡零售額約3.8億元,年度新增市場主體352戶……一件件暖心的實事,一個個鮮活的數字,繪就群眾幸福生活的明亮底色。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2024年,忻州市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保障,確定17項重點民生實事。這些實事涉及就業、教育、醫療、養老、文旅、鄉村振興等方面,關乎百姓、惠及城鄉。從守牢耕地保護“紅線”到推動“一泓清水入黃河”,從農村物流速遞到城市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從“城鄉養老+老年助餐”幸福工程到惠殘扶助圓夢工程,從就業社保服務社區村村全覆蓋到高速公路縣縣通工程,從文化惠民送戲下鄉到“一老一小”普惠補貼全覆蓋,從15分鐘便民生活圈到送醫上門、義診服務……一個個民生承諾、一件件民生工程,正在變成忻州人民看得見、摸得著的好日子。
今天的忻州正努力在件件實事中惠民生、在點點滴滴中增福祉,盡心竭力讓老百姓的生活更有品質、更加美好。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七年,是歷史長河里極為短暫的一瞬。七年,是忻州發展中值得銘記的征程。在奮斗前行中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在高質量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這是忻州市對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囑托的響亮回答!(記者 郝永峰)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