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武縣頭馬營育苗基地毛建草育苗中心。 本報記者 張存良攝
青山綠水、溪流瀑布、茅屋村舍、漁舟小橋……這是600多年前,畫家黃公望筆下的《富春山居圖》;山水旖旎、田園如畫、特色民宿、游人如織……這是在新時代大背景下,管涔山下躍動著鄉村振興活力因子的“歸田園居”式的美景。
“煤炭黑”與“山水綠”——寧武縣長久以來的兩種反差形象,構成了當地經濟發展與社會民生最基本的“底色”。近年來,寧武縣堅持走好綠色轉型之路,持續放大生態資源優勢,緊緊圍繞“穩煤強縣、特優興農、強旅富民”發展思路,強化項目支撐、做足山水文章,走出了一條以農商文旅融合帶動鄉村美、產業興、百姓富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唱好“文化”大戲 “流量”變“留量”
邊墻城堡、吊橋古道、老街長巷……汾河岸畔,寧化古城靜美如畫。
先有寧化城,后有寧武縣。寧化村位于寧武縣南部,是一座已有上千年歷史的古老村落,也是目前中國保存較為完好的一座小型宋城,又稱“寧化宋城”。村里迄今保存著明代萬佛洞、元代關帝廟、金代泰山廟及南北甕城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寧化村2022年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023年入選山西省第六批歷史文化名村。
一直以來,文化和旅游相伴而生、密不可分。如何讓文化與旅游雙向奔赴?寧武縣堅持傳承歷史文化、增強脫貧功能、改善當地民生的宗旨原則,對寧化古城實施保護修繕,挖掘古內涵,策劃新亮點,不斷積攢文旅融合發展的朝氣、底氣、煙火氣。
寧武縣依照宋朝的建筑風格對寧化古城“修舊如舊”,讓宋代一條街、城南關帝廟、南城門、鐵索橋、千戶所官衙、官道、教場等古跡活化重生,彰顯歷史文化魅力。毛建茶、老醋坊、粗糧館、月餅鋪、燒烤吧等各色商鋪店肆則聚集在街巷之上,以獨特風味吸引著風塵仆仆的游客駐足于此。
有人追逐古風古韻,也有人享受人間煙火。寧武縣對寧化古城的活化加快了歷史文化和山水資源的價值捆綁和價值轉化,形成了集田園觀光、鄉村休閑、文旅康養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示范鄉村。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背后,也是文旅行業面對的新變化與新挑戰。寧武縣主動迎合市場需求,通過舉辦各種活動不斷豐富文旅場景和業態。
7月27日,首屆寧化古城文化旅游節暨露營基地推介會開幕。旅游節舉辦期間,文藝演出、篝火晚會、電音節、打鐵花表演、馬戲團表演、機車展示及美食體驗等一系列深受群眾喜愛的文化活動輪番上演,在集中展示寧化古城特色生態旅游文化和濃厚民俗文化的同時,也為各方游客提供了美好難忘的文化旅游體驗。
一子落滿盤活。乘著寧化古城文旅發展的東風,周邊村落聯動發展,創新植入觀光車、農家樂、工藝品、民宿露營等各類消費業態,打造融觀賞游玩、生態休閑、采摘體驗和農耕文化于一體的“美麗經濟”。2023年,寧化古城全年接待游客近1萬人次,村集體經濟收入33.75萬元。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從昔日的貧困村到如今的鄉村旅游示范村,文旅融合激發了古城活力、增強了古城人氣、活化了古城業態,寧化古城歷久彌新、華彩綻放。
盤活“山水”資源 “風景”變“錢景”
烏金滾滾、山水共色。于經濟而言,“煤”是寧武的強勁動力;于生態而言,“美”是寧武的天然底色。在這對看似矛盾的對立體中,如何實現利益共享?寧武縣有著自己的解題路徑。
寧武縣確定了“以煤促旅、強縣富民”的戰略規劃,希望借助煤炭資本,通過資源整合、實體重組,高標準開發建設景區實現提質升級,從而推進農商文旅融合發展,進一步擴展寧武旅游輻射范圍,構建以“大蘆芽山”為核心的旅游大格局。
4月10日,蘆芽山景區經營主體轉換簽約儀式舉行,山西寧武大運華盛能源集團有限公司與寧武蘆芽山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煤炭產業和文旅產業的一次有機融合,繪就寧武旅游業新的發展圖景。
原始森林、高山草甸、萬年冰洞、懸崖棧道、天池湖泊……面對豐富的旅游資源,寧武縣對蘆芽山旅游景區進行統一規劃建設和提質升級改造。蘆芽山景區投入1200萬元改善旅游基礎設施,對各景點、游客中心、停車場進行環境整治、維護修繕、完善配套和服務提質。
以時代特質解讀“山水”的內涵,才能打造出更多年輕態、活力范、時尚感的“山水”文化、“山水”產品、“山水”業態。開山節、汾源廟會、游伏節、消暑節、電音美食節等一系列活動大大提升了大蘆芽山景區的美譽度和影響力?!拔逡弧奔倨谄陂g,景區還策劃了“蘆芽開山日 禮至情也至”活動和答題趣“蘆芽”活動,通過建設互動式景觀、引入沉浸式體驗、發展參與式旅游,不斷提升游客的滿意度和體驗感,吸引更多旅游愛好者走進景區。今年“五一”假期,蘆芽山景區共接待游客6.4856萬人次,同比增長9.03%。
蘆芽山景區還充分利用高山避暑游優勢,全力推進“文化+研學游”,將研學活動與文化、旅游、農業充分融合,通過建設網紅打卡點、大自然研學基地、一村一品康養體驗區等特色活動,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同時,積極融入“康養山西、夏養山西”布局,構建“生態度假+森林康療+運動娛樂”三位一體產品體系,發展森林運動、保健養生、康復療養、健康養老、休閑游憩等旅游項目,重點推進百里林海森林康養項目,打造具有寧武特色的原生態康養基地。
山水增色,旅游增興,最終是為了百姓增收。以山水生態和文旅資源的深度融合為發力點,寧武縣還將狠抓促轉型、提品質、優服務、補短板、強宣傳五項重點工作,全力推動“大蘆芽山”開發建設,實現鄉村和美、產業興旺、農民富裕的目標。
做精“融合”文章 “顏值”變“產值”
山水旖旎、村落如畫、項目遍地、游人如織……寧武縣鄉村“顏值”蝶變的背后,氤氳著文旅產業的發展路徑——農商文旅融合。
一方山水滿眼盛景。寧武縣以“千萬工程”為指引,持續推進農商文旅深度融合,不僅激活了全域旅游經濟,同時也將發展的觸角伸向了山林鄉野,通過喚醒沉睡資源,激活美麗經濟,創新消費場景,駛上了鄉村富民增收的快車道。
余莊鄉依托本地的自然資源,結合人文歷史和特色產業,打造萬畝莜麥種植基地和鴨子海文旅休閑項目,將運動休閑、親子娛樂、文化體驗、觀光旅游多元體驗融為一體,進一步豐富景區業態發展,滿足周邊游客休閑旅游的需求。東寨鎮的大廟村、高橋洼村、窯子灣村抱團發展,成立鄉村旅游發展公司,打造出鄉村驛站、森林康養小院等多處景點,吸引游客回歸自然、感受自然。三馬營、二馬營、窯子灣等村則成立寧武縣東寨汾韻傳統文化演藝有限責任公司,定期演出,讓傳統文化撬動旅游產業。西馬坊鄉依托三線建設工廠遺址打造“紅色景區”的同時,建設了七彩滑草滑道、高空玻璃水漂流滑道、水上樂園、叢林穿越等一大批項目,形成特色旅游產業。大石洞村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不斷提升村莊“顏值”,推動村集體旅游示范項目建設,形成集“體驗+休閑+康養”為一體的現代化休閑旅游目的地。高橋洼村建設起了美食一條街,形成了集聚效應,填補了蘆芽山景區西線景點的業態空白。麻地溝村以村集體為經營主體,依托萬年冰洞天然獨有的特點向游客提供棉衣租賃服務,讓“冷資源”產生了“熱經濟”。
一個個村莊,一個個項目,讓散落各處的山林、幽谷、沃野、溪流串點成線,使寧武豐富的山水資源轉化成鮮活的文旅產品。越來越多的村民也靠著旅游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走上了致富路。
為更好地探索農商文旅融合新模式,全面帶動全縣農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寧武縣還引導全縣198個行政村的銜接資金投入寧武蘆芽山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每年按照相應比例收取收益金,促進村集體經濟實現增收。同時鼓勵當地群眾發展農家樂、農家客棧等各類實體店鋪400余家,讓1900余人吃上旅游飯,2400余人實現直接或間接就業。毛建茶、銀盤蘑菇、胡麻油、高原艾草等土特產品則依托電音節、美食節、鄉村e站等渠道順利“出圈”,也帶動了農業產業的發展。
一座大山巍峨聳立、一條長河蜿蜒滌蕩、一方沃土神奇瑰麗……寧武,這顆鑲嵌在黃土高原上的綠色明珠,在農商文旅的融合下,正處處迸發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勃勃生機。(記者 郝永峰)
(責任編輯:盧相?。?/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