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縣上館鎮橙草溝村花卉種植大棚。記者 馮曉磊攝
近日,在代縣聶營鎮窯子村的黃花菜種植基地里,村民們穿梭在錯落有致的梯田上,搶抓時間采摘黃花。“我每年都來黃花菜種植基地采摘黃花,每天能掙100多元,還不誤我在村里面干點其他零活。”村民馮紹蘭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自從雁晶坊成立以來,我就跟著喬建梅老師學習刺繡,技藝提高了很多,把繡好的作品放到工坊,讓工坊代賣,效益也不錯。現在我在繡坊也成了老師,有時候還出去培訓學員,幫助他人的同時,也給自己增添了收入。”代縣雁晶坊繡娘邊多魚對現在的生活很是滿意。
……
產業興,人和美。近年來,代縣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脫貧地區就業和產業支撐能力不斷增強,群眾收入保持較快增長,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更加深入,一個個奮楫前行、幸福和美的場景,組成一幅代縣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嶄新畫卷。
健全機制 守好底線固成果
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是從制度上預防和解決規模性返貧問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有效舉措。
一直以來,代縣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重要政治責任,深化“守住一條底線、鞏固三大成果、優化三項機制、強化五類保障”的“1335”工作思路,強化責任抓落實,細化措施抓推進,集中力量抓提升,防返貧保障網越織越密。
今年以來,代縣結合“聽民意辦實事”項目,持續加大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工作力度,積極動員村干部、駐村工作隊、網格員、監測聯系人每月對全縣195個行政村和兩個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的重點人群進行日常排查,同時對行業部門推送的2583條預警數據及時開展防返貧排查,重點解決監測對象識別、幫扶、風險消除過程中存在的應納未納、體外循環、幫扶效果不明顯以及風險消除不穩定等問題。
截至今年6月底,全縣共有脫貧戶19111戶44809人、監測對象1824戶3842人,監測對象占全縣脫貧人口的比例為8.57%。監測對象風險消除670戶1583人,占比41.2%。全縣1824戶監測對象實現了幫扶措施全覆蓋,監測對象戶均享受幫扶措施3.3個。
值得一提的是,為確保存在返貧風險的人群應納盡納、應納快納、應幫盡幫,代縣嚴格實行縣領導包保鄉鎮責任制,對全縣監測對象和脫貧低收入群體進行全覆蓋包保,開展常態化包保調研走訪活動。記者從代縣農業農村局獲悉,今年6月以來,代縣基層干部排查走訪農戶17281戶39401人,新識別監測對象21戶46人,排查未消除風險監測對象1154戶2259人。
“駐村干部要常態化入戶走訪,吃住在村、工作在村,經常性入戶走訪,及時幫助解決‘急難愁盼’問題,真正成為群眾的‘貼心人’。”今年7月15日,代縣縣委書記崔崢嶺在全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會議上對駐村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
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切實解決廣大移民搬遷后生活困難問題,代縣在濱河移民區籌建了雁弘襪廠、電子廠扶貧車間等多個企業,解決近500個就業崗位,同時積極和零工市場對接,為搬遷群眾提供更多的外出務工機會。
目前全縣搬遷脫貧勞動力人數1712人,務工人數1678人,務工就業率100%,實現了有勞動力家庭至少1人穩定就業。
脫貧不是終點。代縣還通過持續完善教育、醫療、住房和飲水等鞏固機制,義務教育成果不斷鞏固,醫療健康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住房安全持續有效保障,飲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
培強產業,賦能提質促增收
順著嘩嘩歡唱的河流聲走進位于代縣峪口鎮西南十里的山谷里,一個將青山、綠水、野花等自然美景與石頭墻、石頭路、石頭臺階等獨特的建筑風格完美融合的石頭村——段家灣村緩緩映入眼簾。
過去的段家灣村,地下無資源、地上無企業、集體無收入,是鄉里、縣里有名的“三無”村,村民的收入主要靠種植玉米、黍谷、山藥蛋等作物,產量不高,收入平平。
為改變段家灣村落后貧窮的現狀,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桂珍遠赴多地考察調研,了解市場信息,并率先在自家承包的3分河灘地里種油松樹苗,到第三年,3分地的油松樹苗賣了7.5萬元,收入相當于種莊稼的近百倍。隨后,村民開始跟著發展育苗產業,劉桂珍又當起了技術指導員,給村民傳授育苗技術,指導田間管理。全村育苗面積迅速發展到80多畝,每畝平均收入六七萬元,最高的能達到10萬元左右。
靠著劉桂珍的先行先試,段家灣村蹚出了一條致富路。2017年,段家灣靠苗木產業實現整村脫貧。2020年底,段家灣村集體收入超過了15萬元。2022年,段家灣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6.47萬元,村民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較2019年翻了一番。
如今的新段家灣村,合并了周邊幾個自然村,劉桂珍放棄了搬遷進城的機會,留下來繼續服務村民。“我希望繼續發揮余熱,為村里、為村民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帶動更多村民過上好日子。”劉桂珍說。近年來,在組織村民穩定發展育苗產業的同時,她還千方百計為大家開辟更多致富門路,帶領村民開發山泉水項目、試種云南松露菌、打造農家樂、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產業……段家灣村在鄉村振興的路上正闊步前進。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更是推動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基礎,要因地制宜抓好鄉村產業發展。”代縣縣委書記崔崢嶺說。
鄉鄉有產業,村村有特色。近年來,地處雁門關下的代縣,因地制宜推進鄉村產業區域化布局和規模化發展,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同時在延伸農業產業鏈、探索農業產業新模式上持續用力,廣大農村不斷實現由底子薄、動力弱、效益低到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華麗轉變。
夏秋時節,走進上館鎮橙草溝村,綠樹環合,花卉競艷,街道潔凈無塵,庭院整齊美觀,一幅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新圖景躍然鋪開,讓人流連忘返。這個只有400多人的小村莊,在村“兩委”干部和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借生態優勢發展農家樂,因地制宜拓展鄉村游,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到此賞景、休憩。
橙草溝村位于縣城正北方。近年來,村“兩委”班子從招商引資、盤活閑置資源、村企結對幫扶等方面入手抓產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現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009年不到4000元發展到2023年的3萬元。2023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5萬元,被授予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山西美麗休閑村”,市級“先進基層黨組織”“新農村示范村”“衛生示范村”“美麗宜居鄉村”等榮譽稱號。
去年,該村總投資1213萬元,建起3座智能玻璃大棚和3座日光溫室大棚,占地50余畝,種植番茄、蟠桃、冬棗等高附加值水果蔬菜,同時發展采摘休閑觀光產業,推進農業旅游業融合發展。該項目的實施為脫貧戶、監測戶提供就業崗位35個,人均年增收1.5萬元,有力地輻射帶動了周邊餐飲、商業等第三產業發展,帶動300余戶村民增加經濟收入,預計每年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38萬元。
此外,橙草溝村還先后引進雁門山酒業、代州人家酒業、潤明餅業等企業,相繼實施村級光伏電站、智能現代設施農業、圈舍養牛、飼料加工等項目,以產業發展帶動村集體經濟,為村民增收致富注入新動能。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橙草溝村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抓手,不斷創新思路,完善相關機制,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促進農村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宜居、興業富民、文明和諧”的美麗幸福家園正在變為現實。
鄉村的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人,發展底氣足了,年輕人也回來了。幾年來,代縣鄉村不斷發生新變化——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年輕人越來越多,有從城市回來的“歸鄉人”,更多的是“新鄉人”,他們聚在一起,不斷拓寬“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
厚植優勢 非遺花開振興路
雁門關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長期以來,這里形成了“男人守邊關、女人做繡工”的傳統和習俗。刺繡、剪紙、面塑等民間工藝是代縣農村婦女的“日常手工”。
“在推動非遺產品發展的過程中,這些習以為常的手藝逐漸有了用武之地,我們當地婦女成了非遺傳承與脫貧致富的‘娘子軍’。”雁繡坊創始人高鳳蘭說。
2009年,高鳳蘭創辦雁繡坊后,把自己拜師學到的蘇繡精華與本地傳統雁繡技法加以融合,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藝術風格。2017年10月,“代縣雁繡”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著產品的不斷創新,雁繡坊的繡品遠銷國內外。高鳳蘭在代縣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積極創辦婦女就業創業基地,對下崗女工、農村婦女、社會女青年進行免費培訓,培訓本省和外省學員6000余人。同時,免費為學員代銷刺繡產品,使她們年均增收近2萬元。
“在刺繡產業的推動下,2016年我們就實現了整村脫貧。”峨口鎮正下社村村委會主任說,“雁繡坊不僅免費提供培訓場地和培訓課程,而且免費為我們代銷繡品。”2017年,村里又建成了刺繡廠,更多的婦女加入刺繡的行列。
雁繡坊是代縣非遺項目與脫貧精準對接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代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非遺的挖掘和保護、傳承和發展,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通過“政府推動、文化撬動、示范帶動、市場驅動”,努力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非遺產業“旺起來”、非遺商品“暢起來”,不斷增強非遺產業在群眾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上的獨特作用,走出一條非遺產業助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路子。
在代縣雁剪閣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喝彩冬奧”“舞龍燈”“跑旱船”等一件件精剪細刻的剪紙作品令人眼花繚亂。
這家公司由代縣新生代剪紙非遺傳承人張巖松創辦,是當地傳承非遺文化的龍頭企業。該公司常年致力于剪紙技能培訓,已幫助300余名農村脫貧婦女通過銷售剪紙作品年均增收3200元。
此外,雁門民居營造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貴庭、省級非遺傳承人楊美恩創立的楊氏古建公司培訓脫貧群眾并帶動其就業,共招聘并培訓1100多人,帶動脫貧戶增收2000多萬元。市級非遺傳承人王鎖貴創辦望臺工藝磚雕廠,通過培訓班傳承磚雕技藝,學員達200余人,學員人均年增收2萬余元。正下社村脫貧戶段月梅依靠刺繡年增收3000多元,上磨坊鄉十里鋪村脫貧戶李粉團的第一幅刺繡作品就賣了4500元。
今年5月7日,代縣專門召開手工業和非遺工坊發展座談會,強調要立足當前、力求實效,依托縣域富有特色、具備一定基礎和市場前景的手工業、非遺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手工業、建設非遺工坊,通過開展技能培訓、展示營銷等方式,帶動群眾就近就業、增收致富。
非遺工坊,一頭連著傳承人,一頭連著脫貧群眾。代縣高度重視非遺工坊建設工作,切實將工坊建設發展作為推動群眾就業增收的一項好事要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實在行動中。
代縣家庭工坊非遺產品展示館作為規模較大的縣級展覽中心,通過展示展銷、技能評比、研學培訓等多種方式,幫助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做到“掙錢顧家兩不誤”,推動了“農民變工匠”“廳堂變車間”的轉變,實現了文化傳承與就業增收的有效結合。
據了解,近年來,代縣已通過各種渠道、各類方式開展非遺技能培訓共110余期,參與學員7000余人,人均就業增收5000多元,帶動收入3000多萬元。全縣共有家庭工坊16個,帶動勞動力5000多人、脫貧人口200余人人均增收4000余元。
持續推進,久久為功。今日代縣,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正酣,鄉村全面振興前景光明,越來越多的鄉親們過上了幸福的田園生活。(記者 魏鵬飛)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