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local/1/BE/AA/8B99BDCD8F556E584BF63B0D7A8_0ED1D606_DA325.jpg)
2020年11月,河曲黃河濕地公園經山西省林草局批準設立。這是山西省在黃河主河道上建立的第一個濕地公園,總面積624公頃,其中濕地面積480公頃,濕地率76.94%。
河曲黃河濕地公園涵蓋了該縣黃河山西側的大部分河道及河岸灘涂濕地,擁有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生態區位重要,自然景觀優美,生物多樣性豐富。
河曲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濕地生態健康發展,專門成立了河曲縣黃河濕地生態保護中心,從機構編制、經費保障、環境監測、資源本底調查等各個方面分解任務,落實責任,為濕地公園生態效應的顯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生態效益顯 鳥類種群增
黃河濕地公園成立四年來,濕地鳥類由原來本底調查發現的119種,上升至目前的161種,鳥類種類增加35.3%。旗艦物種大天鵝、赤麻鴨等越冬種群數量穩定增長;黑鸛的分布范圍擴大,繁殖成功率提高,種群中幼鳥、亞成鳥占比明顯上升;鸻鷸、鷗鷺等濕地鳥類種類也顯著增加;巨嘴沙雀、文須雀等山西稀有種群也頻現濕地。
目前,河曲濕地鳥類中,有黑鸛、遺鷗、白尾海雕、白枕鶴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4種,有大天鵝、小天鵝、鴻雁、白琵鷺等二級重點保護鳥類20種,以及山西省重點保護鳥類羅紋鴨、針尾鴨、琵嘴鴨等61種,濕地鳥類占山西濕地鳥類種類的70%以上。
濕地生態美 人鳥共家園
濕地是重要的國土資源和自然資源,被譽為“地球之腎”。
大多數濕地鳥類是候鳥,它們的遷徙規律與長期進化選擇有關,遷徙路徑和棲息地的選擇與濕地環境、食物豐富程度密切相關。
河曲黃河濕地公園的實踐,為推進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生態文明的生動例證。
同住地球村,人鳥共家園。為遷徙候鳥保留適宜的生存環境,不僅是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也是人類作為地球生命共同體一員應堅守的文明底線。
策劃:宮愛文 李春平
文/圖:郭耀庭
設計:馬 瑞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