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偏關縣柏楊嶺長城一號旅游公路兩側植被茂盛。 記者 宮愛文攝
偏關縣是黃河入晉第一縣,黃河流經縣境32公里,既是山西黃河流域北部生態修復重點區,又是引黃入晉工程水源保護區、“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區,生態區位重要,國土綠化責任重大。
偏關縣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市工作部署,堅決打好“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以只爭朝夕的干勁、持之以恒的堅守,確保“一泓清水入黃河”,筑牢黃河流域生態防護屏障,堅決扛起黃河入晉第一縣“首站首責”,為建設美麗山西、厚植生態底色貢獻偏關力量。近兩年來,偏關縣完成人工造林13.1萬畝、退化林修復工程11萬畝,生態建設成效顯著,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目前,全縣林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48.6%,國土綠化率由10年前的27%增加到現在的4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河流域各省區都要堅持把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作為謀劃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準線,不利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事堅決不能做。省委、省政府要求,要扛牢政治責任,強化使命擔當,大力推動生態保護治理,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奮力書寫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市委、市政府要求,要深化全民履“植”,繼續深化全民植樹成效,創新義務植樹形式,提高公民義務植樹參與率,讓愛綠植綠護綠成為群眾的自覺追求,讓綠水青山成為忻州的“幸福靠山”。
偏關縣繼續保持主動作為、擔當負責,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攻堅克難、勇于創新的精神狀態,錨定目標、狠抓落實,全力推進國土綠化工作。
一是錨定藍圖,同心筑綠。堅持以“一張圖”為引領,圍繞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學布局綠化空間。按照“12433”工作思路,全力推進生態建設,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1”——筑牢“一道屏障”。鞏固原有綠化工程,筑牢黃河、長城生態防護屏障,實現新舊工程相融、生態廊道相通,讓美麗村莊鑲嵌其中,景區節點煥發新彩。“2”——打造“兩條廊帶”。以黃河、長城兩條一號旅游公路為軸線,打造集生態景觀、文旅融合、休閑康養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生態廊帶。“4”——亮化“四條通道”。圍繞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促進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對黃河一號、長城一號、209國道、249省道四條通道進行亮化。“3”——聚焦“三個結合”。堅持增綠與增收、增綠與增效、增綠與增景的有機結合,實現綠色發展。“3”——實現“三個統一”。以綠增景、用綠增產、靠綠增收,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
二是聯動協作,共繪新篇。按照省、市關于造林綠化工作“雙提升”的要求,開展“六大行動”,全面推進荒漠化綜合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設。系統化治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治理,按山系、流域整溝規劃、新舊工程銜接、網帶片點一體化推進,實現黃河岸邊、長城腳下景觀林帶和荒山綠化有效銜接。創新性實施。針對困難立地和干旱少雨的實際,因地制宜,采用抗旱保墑技術,用抗旱、耐寒、深根的鄉土樹種,擬定不同綠化模式等多項創新技術,確保工程建設實效。顯著性增收。將生態治理與脫貧攻堅相結合,由80個造林專業合作社承擔造林任務,為當地群眾提供就業機會,實現生態建設與鄉村振興的雙贏。
三是科學引領,精細管理。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綠,嚴格把控作業設計、施工監督、后期管護等關鍵環節。科學設計。嚴格遵守國土空間規劃,選用鄉土樹種,喬灌草科學配置,多林種多樹種結合,合理確定建設內容和綠化方式,采取適宜的技術措施,確保綠化工程的高質量實施。強化管理。嚴格實行法人制、招標制、合同制、監理制管理,領導包片,技術人員蹲點,嚴把施工設計、細致整地、選苗用苗和栽植管護等環節,確保綠化工程符合標準。建管并重。嚴格落實“先造后封、造后必封”,新造林區域實行封禁管護。健全管護責任體系和護林員網格化管理體系,多部門協同作戰,實現林草資源管護全覆蓋,確保鞏固綠化成果。
四是持之以恒,共筑美好。全縣以堅定的信念和持久的毅力,把實施好“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提質提速的“一號工程”,堅決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全面構建縣、鄉(鎮)、村三級監管、聯動治理的林長制全覆蓋監管體系。縣四大班子領導堅持深入一線調研指導國土綠化工作,帶頭參加植樹造林。鄉(鎮)級林長以林長制工作目標為己任,強化林草資源保護管理,積極組織開展鄉村綠化活動,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咬定青山不放松,確保一泓清水入黃河。(郝文俊)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