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聶營鎮窯子村:產業選對路 黃花化身“致富花”
“莫道農家無寶玉,遍地黃花是金針。”在中國廣袤的農村大地上,有一種植物,被視為普通的野草,默默無聞地生長在田間地頭。隨著時代的變遷和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這不起眼的“野草”——黃花菜,逐漸蛻變成為農民眼中的“致富花”。2019年,代縣聶營鎮窯子村積極探索、創新思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選準黃花種植為主業,突出特色、自主經營,實現村集體經濟發展提質增效。截至目前,窯子村已種植黃花菜120畝,直接帶動全村50余人就業,每畝收入可達4000元至4500元。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窯子村“兩委”積極借鑒“南方黃金茶”的成功經驗,凝心聚力打造“北方黃花菜”品牌,致力于將黃花菜產業做強做大。通過提高精深加工和物流能力,加快新產品研發,推進品牌建設,創新市場營銷方式,窯子村正努力讓“小黃花”釋放出巨大的產業能量、價值能量和品牌能量,成為全村的“金色產業”。
作為一種藥食同源花卉,黃花素有“觀為名花、食為佳肴、用為良藥”的美譽。據了解,每年6月和7月是黃花豐收的季節,村民們忙碌地采摘新鮮的黃花菜,將其倒入田邊的周轉筐中,隨后由負責人轉運至村委會的加工車間進行過秤、登記、高溫殺青和烘干。“摘黃花菜要趁早!”村民馮大娘對本村的黃花種植了然于心。黃花菜在花苞期是品質最好的,一旦陽光照射,花朵便會迅速成熟,口感隨之下降,不再適宜食用。因此,采摘黃花菜需在日出之前,以確保其鮮嫩和營養價值不流失。此外,窯子村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得天獨厚的條件下產出的黃花菜肉厚條直,口感上佳。
黃花菜的熱潮背后,是鄉親們對參與黃花菜產業的高漲熱情,以及市場對綠色、健康農產品的強烈需求。黃花菜不僅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成果,更成為窯子村百姓增收致富的關鍵途徑。“現在家家戶戶都種上了黃花,老百姓的腰包鼓了,生活也變得更加舒心。”窯子村負責人表示:“種植黃花菜帶來的經濟效益非常顯著,今年,我們利用尾砂治理平整土地,成功培植了70畝黃花菜。將來,我們還計劃每年穩步擴大種植規模,增加5至100畝黃花菜的種植面積。”昔日,村民覺得家鄉的土地貧瘠生不出更多的錢來,外出打工才能有活路,這里一度成為“空心”村。而今的窯子村,整合了如“遍地黃花”等各類“寶藏”農業資源,以“特色產業”為重點發展方向,通過特色農產品強化“黃花分外香”品牌建設,實現了“一鄉一主題、一村一品牌”的現代農業產業目標。
以黃花為媒,接下來,窯子村還計劃將黃花產業與鄉村文旅結合起來,邀請游客走近村莊欣賞黃花美景,品鑒黃花佳肴,繁榮黃花文化,探索“以花促旅、以旅興農、農文旅共融發展”的新路徑。
◆ 上磨坊鄉東若院村:“露營經濟”撬動小山村大發展
沿著蜿蜒的鄉間小徑,穿過一幢幢錯落有致的村舍,這里交織著歲月的沉淀與鄉村的純樸,仿佛步入了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讓人心境豁然開朗。東若院村,這個名字本身就蘊含著一種詩意與神秘,如同一首未完的詩篇,等待著旅人來續寫。在這里,每一塊石頭都似乎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每一縷炊煙都散發著家的溫暖。村中的老槐樹下,老人們圍坐談笑,孩子們在追逐嬉戲,一幅幅生動的鄉村生活畫卷徐徐展開。
隨著國家和地方針對露營地發展的各項支持鼓勵政策相繼出臺,露營產業迎來了黃金發展期。尋找一片青蔥的草地,搭建起帳篷,撐起天幕,精心擺放好美食,沉浸在春日午后的寧靜與舒適之中……露營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正逐漸成為人們休閑時光的新寵。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走出家門,投身大自然的懷抱,去感受那份未經雕琢的自然之美,享受與天地為鄰的寧靜時光。近年來,上磨坊鄉緊跟“露營熱”,致力于打造“庭院經濟+村房短住”小院經濟產業鏈,盤活閑置資源,形成致富帶富資產。以“支部搭臺+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方式,以特色民宿的要素和標準打造“村房短住”試點,引導農戶整合院內空余土地打造“小菜園”,建設露營基地,吸引市民、游客前來觀光采摘、休閑娛樂、體驗農事。
東若院村位于代縣城東11公里,有省級重點文物浮屠塔、國學研習基地鳳山書院,村舍錯落有致,炊煙裊裊升起。在這里,每一處都是風景,每一步都是詩行,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今年,東若院村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成功打造了一處集燒烤、兒童娛樂、觀賞景點為一體的露營基地,9月12日該露營基地正式開營迎賓。露營基地占地面積約12畝,內設帳篷區、木屋區、燒烤區、親子游樂區等多個功能區域。游客不僅可以體驗傳統的農家樂,品嘗地道的鄉村美食,還可以在星空下露營,感受大自然的寧靜與美好。開營以來,東若院村接待了國內慕名而來的各地游客和旅游團群團2000余人,雅靜的小樹林和別具風味的美食使人流連,迷幻的燈光秀、溫情的篝火晚會讓人難忘,周到的服務給人回到家的溫馨,得到游客的一致贊許。該基地的聲名逐漸遠播開來,帶動了周邊村莊20余名群眾就業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東若院村的露營基地,不僅是一個旅游項目,更是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它展示了如何通過創新和資源整合,將傳統的農業村落轉變為具有現代旅游吸引力的目的地。這種轉變不僅為村民帶來了經濟上的收益,更重要的是,它增強了村民的自豪感和歸屬感,讓他們看到了自己家鄉的潛力和價值。
◆ 峪口鎮高街村:“立體種植”拓寬增收“新門路”
坐落于代縣峪口鎮峪口河畔的高街村,以其肥沃的土地和清澈的水源而聞名,這里自然風光旖旎,每當秋風送爽,金黃的玉米穗隨風輕輕擺動,翠綠的地豆藤蔓纏繞其間,構成了一道獨特的農業景觀。高街村采用的玉米套種地豆“立體種植”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還增加了農作物的多樣性,為農民們帶來了穩定的收入。
近年來,在高街村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將900畝土地精心打造成為玉米高產示范園區;與此同時,對地豆施用了富含硒元素的肥料,從而顯著提升了地豆的品質。一到夏季來臨,高街村的富硒地豆便成為眾多客商眼中的香餑餑。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全村的男女老少不分晝夜地投入到了采摘地豆的熱潮中。為了應對采摘高峰期的人手短缺,村里還以每公斤0.8元的優厚報酬,從外村招募100多名農民工,他們每天至少能獲得200元的收入。村里的老農李大爺種了一輩子地,提到玉米套種地豆,他笑著說:“這地豆長得好,我們摘得也開心。以前種地就是種點自己吃,現在能賣錢,還能賣個好價錢,家里的日子也寬裕多了。”那些一袋袋、一筐筐剛剛出土的新鮮地豆,被客商迅速裝上大卡車,然后源源不斷地運往上海、天津、山東、大同等地市場,滿足各地消費者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高街村的這一農業實踐,不僅為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也為各地市場提供了健康、營養豐富的農產品,展現了高街村農業發展的新面貌。
每年的地豆長勢喜人,畝產均可達1000公斤,每公斤售價2.4元,畝增收2400元,再加上玉米畝收入1600元,每畝可增收4000元。正是依靠這種玉米套種地豆的高效種植模式,高街村的257戶共600人在2016年成為全縣首批實現整村脫貧的村莊。2023年,全村264戶共541人的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2030元。村里的大學生村官滿懷激情地說:“我們村的模式現在成了樣板,周邊的村子都來學習,我要把所學的知識用在村里,讓咱們的地豆種得更好,讓村民的口袋更鼓。”隨著高街村模式的推廣,周邊的東田、西田、下莊、峪口、沙洼等村莊也開始效仿,共同發展了超過1500畝的玉米套種地豆,使得這一地區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品牌地豆種植基地。高街村的成功經驗不僅提升了當地農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也為周邊村莊的農業發展樹立了典范,推動了整個區域農業的繁榮和農民的增收。
策劃:王國梁 李春平
文字:任逢春 常曉蓉
圖片:代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設計:馬 瑞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