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峪村村委會新景。苗 吉攝
河曲,黃河千里一曲。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在河曲以一道溫柔的弧線沉淀出厚重的史詩,也在時代的發展中激濁揚清澎湃起奮進的篇章。
古堡老鎮蝶變新生、村落新街煥發活力、集中安置區融合共享……在河曲76公里的黃河流經線上,一幕幕和諧有序的基層治理新圖景徐徐展開,激蕩著欣欣向榮的發展氣象。
去年以來,河曲縣將黨建工作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持續探索“黨建+”融合機制,在全縣黃河沿線創新構建“一村(社區)一品牌,一領域多特色”的黨建格局,讓黃河岸畔黨旗正紅、發展正勁、民心正暖。
黨建引領:精神啟智潤民心
昔日爛河灘,今日花果山。
曲峪,這個坐落于黃河之畔的小村落標注出了河曲縣治理黃河的精神高地。上世紀50年代初,面對“十年九旱、風沙漫天”的惡劣環境,曲峪人在全國勞模王海元的帶領下,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戰天斗地、治山理水,書寫了“綠進沙退”的生態奇跡。曲峪村,先后榮獲“全國水土保持典范”“治理黃土高原樣板”等稱號。王海元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不僅鐫刻在曲峪的溝溝峁峁間,更成為激勵河曲人民接續奮斗的精神旗幟。
黃河之水滔滔不絕,精神之火代代相傳。近年來,河曲縣深挖紅色資源,以黨建引領傳承紅色基因,在曲峪村精心打造王海元精神紀念館。
“這座紀念館就是王海元書記當年的辦公舊址,展陳的內容都是歷史的見證?!鼻妩h總支書記王震指著展板動情地說,“我們不僅想要讓這里成為黨員干部的‘紅色熔爐’,更希望成為全縣人民干事創業的精神源泉?!?/p>
黨建領航,精神啟智。以“王海元精神”為內核的紅色引擎還為曲峪村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曲峪村在將“王海元精神”這一寶貴精神財富融入黨員教育體系強化黨員干部的宗旨意識和服務能力的同時,還巧借“王海元精神”所形成的品牌效應,精心培育特色農業產業鏈,深度開發紅色文旅資源,積極構建起“紅色教育+綠色產業”的發展格局,實現了基層組織建設與鄉村振興的同頻共振,走出了一條精神傳承與產業興旺相得益彰的康莊大道。
微風拂過層層梯田,從歷史走來的紀念館與新時代的村黨支部辦公樓隔空相對,中間廣場上飄揚的紅旗獵獵作響。這面旗幟見證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接力,也傳頌著永不褪色的傳奇——信念如何種進黃土,長出希望。
聯村共建:協同發展促振興
夏日炎炎,黃土高原的田野上,莊稼正迎著驕陽茁壯生長。
數月前,西口鎮焦尾城村的生物質有機肥生產車間早就為這一切做好了“鋪墊”。機器輪轉、車輛穿梭、產品出倉……一袋又一袋有機肥從車間運送到厚厚土層之下。
位于“黃河一號”旅游公路上的焦尾城村,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地勢平坦,是遠近聞名的農業大村。河曲縣充分發揮黨建聯建作用,引導鼓勵焦尾城村與周邊村莊實施“大村聯大村、大村帶小村、強村帶弱村”的聯村共建、抱團聚力發展模式。
“生物質有機肥生產線是整合了北元村和坪泉村共同打造的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項目,不僅能盤活各村資源,而且增強了抗風險能力?!苯刮渤谴宕逦魅卫钿J說,“去年市場對我們的產品反響都不錯,今年也接到了不少新的訂單?!?/p>
黨建聯建,聚鏈成勢。黨建這個強大的引擎還讓焦尾城村帶動周邊村莊組成了可循環的產業鏈:油料、大豆規模化種植——年產1千噸食用油加工廠——蛋雞養殖——人畜糞污處理項目——生物質有機肥生產線。這些項目如同精密的“齒輪組”在創造與轉化中完成“變廢為寶”的轉身,打造出一條“從田間到餐桌”的綠色循環產業鏈。目前,至少已有5個村子搭上這趟循環產業鏈的“共富快車”。
“我們還將依托特色葡萄種植規劃引進馬瑟蘭釀酒葡萄發展項目,從而帶動更多村莊和群眾增收致富?!贝逦瘯魅卫钿J信心滿滿。在這個黨建引領的鄉村振興故事里,焦尾城村用組織優勢激活了沉睡資源,讓共富之路越走越寬,就像春風里正在蘇醒的黃土高原。
基層善治:四村聯治暖民心
仲夏五月,晨光溫柔地灑向舊縣鎮鳳棲黨總支黨群服務中心。這個由硬地峁、劉元頭、菅家溝、沙萬四個整村搬遷村聯合成立的基層黨組織,如同一把精心鍛造的“金鑰匙”,正在解開基層治理的“新密碼”。
基層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是黨群連心的“第一座橋”。為解決搬遷群眾的“急難愁盼”,河曲縣以黨建為引領,將鳳棲黨總支打造成堅強戰斗堡壘,創新構建“黨建+服務”一站式黨群服務中心。
“以前總擔心搬出來辦事不方便,現在可好了,家門口就能辦成事?!闭邳h群服務中心醫保窗口辦理業務的老杜樂呵呵地說道,眼睛瞇成了一條線。這個集人社、醫保、殘聯、民政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服務中心,已然成為搬遷群眾心中的溫暖“新家”。
基層治理需要像繡花一樣精細。面對群眾多元訴求,鳳棲黨總支創新打造“紅色議事廳”,建立起完善的議事協商機制。由四個搬遷村推選出的老黨員組成調解小組,他們熟悉村情民意,善用鄉音土語化解矛盾糾紛,讓“有事好商量”的協商理念在這里生根發芽,也讓黨建引領下的共建共治既有力度更有溫度。正如一位村干部所言,村民搬了,組織還在;村莊沒了,產業還在;土地沒了,治理還在;舊房沒了,服務還在。
黨建引領聚合力,區域聯動謀新篇。通過優勢互補、抱團發展的創新模式,昔日的“單打獨斗”已化作干群同心的“協奏曲”。各搬遷村打破地域藩籬,實現資源整合、力量融合,在黨組織的統籌協調下,奏響了新時代基層治理的和諧樂章。這種強強聯手的生動實踐,不僅破解了搬遷群眾的后顧之憂,更繪就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圖景。
強堡壘,基層治。從黃河濤聲到農家笑語,從古堡滄桑到新居民巷,76公里,是黃河流經河曲的里程,也是河曲縣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宏大敘事中以黨建引領繪就的最美回環。
黃河水急,哺育了華夏文明;長城磚老,挺拔著民族脊梁。此刻,在晉西北的黃土高原上,意氣風發的河曲人民,在獵獵黨旗指引下,初心如炬。(記者 郝永峰)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