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local/9/3A/82/7856D49A3892A47CCC1424A86A0_3A3A7E66_3E8AC.jpg?e=.jpg)
山西大學通過“學校食堂定購”“職工福利團購”“駐村干部代購”“結對單位認購”等形式多樣的消費扶貧幫扶模式,助銷靜樂縣西里上村、慶魯村及周邊農戶的土豆。
![](/__local/C/66/44/4F0CF035D401A0B96B550E8EA05_6DD80298_3F0BE.jpg?e=.jpg)
山西農業(yè)大學常明昌教授在臨縣三交鎮(zhèn)基中莊村綠宇種植專業(yè)合作社,指導菇農開展生產管理。
![](/__local/3/07/21/4EE41BF166DB40B214F6AD048F6_B751E855_3E295.jpg?e=.jpg)
山西大同大學駐村工作隊、學校生命科學學院碩博專家團隊與大同市陽高縣羅文皂鎮(zhèn)十九墩村村民一起探討產業(yè)脫貧路子。
![](/__local/D/90/1D/A82FA948E224BB8E3C8A1B60DFF_4049239E_47E64.jpg?e=.jpg)
晉中市教育局幫助左權縣上武村新建的蔬菜大棚里的落花生長勢喜人。
![](/__local/1/D3/6E/AFDB34BD7F56D77E22AB6DCD977_1319B5DB_6006.jpg?e=.jpg)
![](/__local/1/EA/6E/7F9ADA6829FFFC097C1066EBF64_BE34D33D_2F3E.jpg?e=.jpg)
![](/__local/B/23/BF/037A97A8B12327D325B8A4F2052_521554AC_6A76.jpg?e=.jpg)
“發(fā)展教育脫貧一批”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在精準扶貧、完勝脫貧攻堅戰(zhàn)役中,以扶志、扶智為根本的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
近年來,我省義務教育保障水平穩(wěn)步提升,教育扶貧方式不斷拓展,教育扶貧技術、人才持續(xù)加強。今年,脫貧攻堅進入全面普查驗收、對賬交賬階段。7月,我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fā)《山西省關于深化教育扶貧鞏固脫貧成果的實施意見》,對全省教育扶貧工作再次系統(tǒng)梳理,作出全面部署。脫貧攻堅總攻已經發(fā)起,上下同欲、堅持標準、聚力攻堅,下足“繡花”功夫,做好“精準”文章,在三晉大地,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一串串精彩的數(shù)字,正奮力書寫出教育扶貧的山西答卷。
扶貧、扶志、扶智。
面對貧困,教育才是最根本的出路。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省教育扶貧工作全面推進,成果斐然,教育扶貧以其自身特有的方式,顯示出一種越來越強大的力量,為寒門學子點亮了人生的希望之燈,為窮鄉(xiāng)僻壤的鄉(xiāng)親照亮了奔向小康的致富之路。
為貧困生鋪就的上學路
開學好一陣子了,壽陽縣四中品學兼優(yōu)的杜雯慧同學一直沒有按時到校上課,會不會出現(xiàn)了什么特殊情況呢?班主任老師同學校領導一起驅車前往杜雯慧同學的家——距縣城40公里的羊頭崖鄉(xiāng)白云村。
剛進院門,他們就被眼前的情況震驚了:破舊的老房子,殘缺的墻壁,簡陋的家具……和孩子溝通之后,老師們了解到,杜雯慧家里比較貧困,她和妹妹上學的費用是家里最大的負擔,懂事的杜雯慧便想讓妹妹繼續(xù)讀書,自己出去打工。望著孩子稚嫩臉上掛著的淚珠,在場的老師們眼睛都濕潤了……
老師們對杜雯慧家長詳細地講解了《義務教育法》、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營養(yǎng)餐資助等法規(guī)政策,并表示學校會盡力為杜雯慧的學習生活提供幫助。終于,杜雯慧又回到了她熱愛的課堂。
平順縣地處太行山深處,屬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連綿的大山把村莊阻隔在一個個深溝里,山里人祖祖輩輩面臨著出行不便和上學難。14歲的小申是該縣北耽車鄉(xiāng)王曲村一個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單親收養(yǎng)子女。因患有殘疾,父親一直讓小申輟學在家,學校雖然多次和他商量讓孩子復學,但都遭到拒絕。2019年,平順縣教科局對全縣近1.3萬名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上學情況逐戶逐人進行全面排查,當了解到小申的情況后,經過多方努力,小申終于再次重返校園,就讀于平順縣特殊教育學校培智班。
“我們?yōu)樗贫藗€性化教學方案,并根據(jù)她活潑好動的特點,安排參加課外活動小組。學校聯(lián)歡會上她的舞姿最美,平時還特別愛幫助同學……”說到學生小申來校后的變化,平順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岳開英感到特別欣慰。
平順縣教科局局長楊學明告訴記者,2016年以來,全縣在貧困生資助方面共投入1746.5萬元,發(fā)放營養(yǎng)餐補助資金1149.1萬元,惠及近1.1萬人次;發(fā)放“雨露計劃”資助金1044.5萬元,受益貧困學生4476人次。
“國家的資助金在別人眼里可能是一筆小錢,而對于我來說,是支撐我在學校生活的伙食費、是助我增長知識的書本費,還是我回家的車票錢。今天我終于可以心無旁騖地奔向心之所向。”這是左權縣芹泉鎮(zhèn)下莊村曹茹月的一段肺腑之言。
曹茹月父母親均為殘疾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就是幾畝薄田。2017年,曹茹月以下莊學校第三名的成績考入左權中學。當所有人都在為她高興時,她卻做出了輟學外出打工的決定。“因為上高中需要交書費、伙食費,自己還要購買習題冊,甚至往返一次家校的車票都要好幾十元,這些費用是我爸爸媽媽所不能承擔的。”曹茹月說。得知她的情況后,當?shù)亟n立卡精準扶貧工作人員告訴她上高中之后可以申請助學金,這一消息就像是黑夜里的一盞明燈,照亮了這個寒門學子繼續(xù)求學的心。2020年高考,她收到了山西財經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考上了心儀已久的法學院。
一筆筆助學貸款的發(fā)放,圓了一個個有著青春夢想的貧困青年大學夢,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
“那天已是晚上7點多,他硬拉著母親來辦理貸款。”對于2012年的那一幕,從事學生資助管理工作的楊俊記憶深刻。他口中的“他”叫孫鴻宇。
孫鴻宇出生在太谷的一個偏遠農村。“記得小時候,家里地少,父親患有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母親能持家但體弱多病,生活異常艱辛。”他回憶說,幸運的是,父母都支持他讀書。求學路上的費用和父母看病的醫(yī)藥費支出,讓本就清貧的家庭欠下不少債款。2012年4月,當?shù)氐膶W生資助中心剛剛成立,在這里,孫鴻宇得到了“生平第一次不欠人情的資助”。那一年,他順利入讀北京電子科技職業(yè)學院;隨后,在2015年,孫鴻宇又考入北京聯(lián)合大學。畢業(yè)時他立下誓愿:“國家助學貸款改變了我的人生航向,一路走來,我始終銘記國家給予我的幫助,我的夢想就是將來能成為可以幫助別人的人。”
據(jù)統(tǒng)計,我省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從2008年開始實施,目前已覆蓋全省117個縣(市、區(qū)),建立起了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全學段的資助體系。2016年至2019年,共發(fā)放生源地助學貸款95.05億元,惠及149.05萬人次。
讓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fā)的重要任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目前,我省所有縣(市、區(qū))推行教育聯(lián)盟、集團化辦學,共享優(yōu)質資源。以精準控輟為抓手,117個縣(市、區(qū))控輟保學工作全部實現(xiàn)靜態(tài)清零、動態(tài)保障。
山里娃腳下的起跑線
今年10月,太原理工大學附屬小學選派7名黨員教師再次前往長治市沁源縣王和鎮(zhèn)古寨小學開展教育教學研討活動。翟廣怡老師給記者講述了此行的感受:“在這里,我真正感受到了‘教育扶貧’一詞的力量。在家長座談會上,我提前15分鐘入場,沒想到會場已經坐滿,家長全部到位,離學校好幾里地的家長也趕來了。他們的眼神中有一種渴望,他們渴望全新的教育理念、渴望先進的教育方法、渴望提升自己,因為他們真切地認識到教育脫貧的重要性。”
11月20日早上,5歲的楊楊高高興興地走進芮城縣大王中心幼兒園,寬敞明亮的教室、親切和藹的老師和五花八門的玩具都吸引著他。楊楊爺爺望著小孫子蹦跳的背影很是欣慰:“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和城里條件一樣的優(yōu)質幼兒園,真好!”
“沒想到村里幼兒園條件那么好,一個月花費才170塊,哪兒也不去了,就在這兒上。”這是芮城縣西陌村一位村民的感慨。
作為國家和省兩級學前教育改革發(fā)展實驗區(qū),近年來,芮城縣不斷強化政府職能,以推進城鄉(xiāng)一體化辦園為突破口,多形式擴大普惠資源,把優(yōu)質幼兒園辦到村民家門口。該縣教科局副局長肖建宏深有感觸地說:“生源的增長為農村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可靠保障,讓鄉(xiāng)村幼兒園留住孩子,就等于為農村小學留下了‘苗’。”
汾西縣是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勍香九年一貫制學校是一所山區(qū)學校,有900多名學生,其中200多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近1/3是留守兒童。
“在學校吃得比家里好,一個禮拜不重樣,有雞腿、過油肉……”汾西縣勍香學校初三學生王雅倩說,自己每天在學校吃得飽、吃得好,身體好,學習狀態(tài)也好。
該校校長趙孟鎖介紹說,學校從2012年開始實施營養(yǎng)改善計劃,餐費補助標準為每生每天5元,基本解決了食堂供餐的成本及運營費用。
11月23日,記者從省教育廳了解到,山西省已有83個縣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yǎng)改善計劃,實現(xiàn)所有貧困縣全覆蓋,共有68.65萬名學生受益。一些縣還通過加強“明廚亮灶”建設,建立多層監(jiān)管體系等,保障學生用餐安全。如晉城市試點縣的學校建立了校長陪餐制度,值班領導、教師自費陪餐。
因為地域性的差異,貧困地區(qū)和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孩子相比,難以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教學資源。目前,為了彌補教育資源的差異,我省一方面大力推進國家的“特崗計劃”,累計公開招聘2.38萬名優(yōu)秀大學畢業(yè)生到貧困縣農村學校任教,同時積極實施省級的“特崗計劃”,面向貧困縣以外地區(qū)的艱苦偏遠農村,每年補充1000名省級特崗教師。在加強貧困地區(qū)師資力量的同時,我省認真落實國家制定的專項生招生計劃,該政策主要招收邊遠、貧困、少數(shù)民族等地區(qū)高中勤奮好學、成績優(yōu)良的農村學生。為貧困地區(qū)的學子架設了一座通向外界的長橋,完成“人人有學上”到“人人上好學”的轉變。
作為專項生招生計劃的受益者,面對記者的采訪,2016屆清華大學和順籍學生劉克寧感慨萬千:“兩個字:感恩!我從山里走出來,永不忘根在哪里,感恩黨和國家的貧困地區(qū)和農村專項生招生計劃這項政策,今后我必將扎根祖國大地,深耕苦干,忠誠于黨和人民,將個人命運與國家事業(yè)緊密結合在一起,爭做新時代的奮斗者。”
記者在晉中市采訪時了解到,自2012年貧困地區(qū)和農村專項生招生計劃在全國實施以來,和順縣得益于此項政策所考上“雙一流”名牌大學的學生累計700余人,其中考取清華、北大累計38人;左權縣在2013年至2020年僅考入清華、北大的學生就有19人之多;榆社縣自2014年以來,共培養(yǎng)出高校專項生19名,2020年破歷史紀錄、“裸分”理科1人被清華大學錄取;昔陽高考成績年年上新臺階,2020年一本達線率18.9%,二本達線率59.5%。
高校老師們的新崗位
中北大學教師楊湖是五寨縣常家坡村駐村工作隊隊長。五寨縣距離太原市區(qū)近300公里,他從沒有想過會與這個國家級貧困縣有交集。他清楚地記得,2019年4月23日,學校黨委副書記薛智、組織部長賈獻忠親自把他送到常家坡村的脫貧攻堅崗位上。
干點什么呢?一次,楊湖在與鄉(xiāng)黨委書記郭旭東探討中得到信息:種甜糯玉米,收入明顯比普通玉米高。經過多方努力,事情很快有了進展,“公司+基地+農戶”及訂單農業(yè)產銷模式很快落到了實處,常家坡村小雜糧種植推廣基地規(guī)劃種植125畝甜糯玉米優(yōu)質品種,16個種植戶與公司簽訂了收購協(xié)議,僅此一項即可為農戶每畝增收350元,合計增收4萬余元。
在幫村民王新生家搭建儲糧棚時,王新生邊干活邊說:“楊隊,再不要這樣了。我們有手有腳,得自己來,不能甚事都麻煩你們、躺在公家身上,咱人窮,志可不能短!”
2017年10月12日,我省召開了聚焦深度貧困縣教育脫貧攻堅推進會,確定我省10所大學對口幫扶深度貧困縣,分別為山西大學對口靜樂縣,太原理工大學對口偏關縣,中北大學對口寧武縣,太原科技大學對口永和縣,山西師范大學對口大寧縣,山西財經大學對口興縣,山西醫(yī)科大學對口廣靈縣,山西農業(yè)大學對口臨縣,山西大同大學對口天鎮(zhèn)縣,山西中醫(yī)藥大學對口石樓縣。高校在教育、信息、技術、文化、智力和人才等方面具有突出優(yōu)勢,在聚焦深度貧困幫扶過程中,將這些優(yōu)勢與貧困地區(qū)的發(fā)展需求有效結合起來,轉化為助推深度貧困地區(qū)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的工作手段和措施。
2013年3月,太原科技大學研究生院黨總支書記李新明接到該校黨委組織部的通知,命其赴汾西縣扶貧,任職扶貧工作隊隊長。在呂梁山區(qū)汾西縣師家溝村,他一干就是8年。
從省城高校到山區(qū)貧困村,李新明與扶貧工作隊隊員們也面臨著許多未曾預料的苦與累:第一次在食堂里吃飯,許多蒼蠅在身邊飛;一個月洗不上一次澡;一年有三個季節(jié)上廁所需用手不斷驅趕蒼蠅……走在鄉(xiāng)村泥濘的小路上、睡在村里四處漏風的土炕上,他不停地思考“如何脫貧”。
如今,發(fā)展旅游業(yè)讓師家溝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6年和2017年先后整村脫貧,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不足2000元提升到了2019年的8300元,全村僅一個“五一”假期的旅游業(yè)收入便突破百萬元。
呂梁山區(qū),溝壑縱橫、土地貧瘠,生存條件十分惡劣,是典型的深度貧困地區(qū)。山西農業(yè)大學發(fā)揮農科優(yōu)勢,與呂梁市簽訂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一個個扶貧項目在呂梁大山深處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在臨縣,以高培芳教授為首席專家的項目團隊,實施了“棗園防裂果與林下循環(huán)經濟模式試驗示范項目”,建立了1500畝防紅棗裂果技術示范園和75畝“棗樹-飼草-蛋雞”循環(huán)經濟試驗示范園。今年,循環(huán)經濟試驗示范園就能實現(xiàn)雞、草、棗協(xié)同生長,預計每畝可增加收入1000元。
在中陽縣,以劉群龍教授為首席專家的項目團隊,實施了“核桃產業(yè)新技術推廣示范項目”。去年,當?shù)卦馐茉绱簝龊Γ谄渌麍@基本絕產的情況下,示范項目的核桃干果每畝產量30斤-50斤,技術效果顯著。
在方山縣,以牛顏冰教授為首席專家的項目團隊,實施的“旱地機械化黃芪育苗技術示范推廣項目”,建立了300畝黃芪種植示范園,引進6項新技術,對6種野生藥材進行引種與馴化,制定了“旱地黃芪機械化育苗技術操作規(guī)程”,形成“專家+合作社+農戶”技術推廣模式。
在興縣、在石樓、在三晉大地依然存在貧困的地方,脫貧攻堅的戰(zhàn)斗還未結束,在教育扶貧這塊陣地上,阻斷代際貧困的努力仍在繼續(xù)……但我們堅信,在經歷了扶貧、扶志、扶智的故事之后,那些曾經的貧窮將會一去不返。(記者賈力軍 李林霞)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