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搬入新居的五臺縣陽白鄉泉巖村五保戶楊明隆高興得不得了,他逢人就說:“我老漢活了76歲,一直住在爹媽留下的破房子里。一到夏天,天上下大雨,家里下小雨,冬天四面透風。現在多虧政府給咱蓋起2間新房,今年夏天再不用擔心漏雨了。”其實,像楊老漢這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分散供養特困戶、低保戶、貧困殘疾人家庭等,全縣已有2223戶搬入新居,喜氣洋洋地過上了新生活。
為了讓貧困戶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安有所樂,實現“兩不愁、三保障”,該縣按照“統籌規劃、群眾自愿、公平公開、分批實施”的原則,采取三種辦法對農村危房進行改造。一是由貧困戶自行改造;二是由鄉鎮幫助實施改造;三是對特困戶按照統一設計、統一標準的原則兜底改造。為做到政策公開、對象公開、補助標準公開,該縣實行民主評議,認真落實各級政府、各個領導的直接責任,制定管理制度,細化工作程序,接受社會監督,達到了三個目的。一是實行一戶一檔。各鄉鎮將困難群眾危房改造申請、公示意見、補助審批等資料整理歸檔,并對每戶危房改造戶的姓名、家庭住址、改造面積等基本信息建立檔案。二是嚴把質量管理關,保證新建的每棟房屋都是安全房、放心房。三是對危房改造資金實行專款專用,建立了專門的農村危房改造資金賬戶,集中管理補助資金。
行之有效的舉措取得了明顯效果。縣住房保障和城鄉建設管理局投資16萬元,為溝南鄉劉建村、郭八小等5戶貧困戶、五保戶集體建起一座“幸福居”小院,一式的磚混結構,鋁合金門窗,生活設施齊全。81歲的郭計懷老人高興地說:“老哥們住在一個院里,串串門、說個話,有個頭疼腦熱還能互相照顧,好得很哩!”
陽白鄉上金山村82歲的董溫良老人和58歲的董永貴都無兒無女,雖然兩人年齡相差24歲,但很合得來,親如父子。縣住房保障和城鄉建設管理局投資2.4萬元,安排村里將兩人的房子建在一個院子,以方便互相照顧。董溫良老人動情地說:“政府真好啊! 我老了需要人照顧,就和永貴住在了一塊,不孤單了。”(金俊賢)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