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忻府區高城鄉前淤泥村正在收割紫花苜蓿。數千畝苜蓿,收割機來回穿梭,遠遠就傳來一股股花草香。
村黨支部書記郭永平高興地說:“年初簽訂的合同,保底收購價是1噸濕苜蓿550元,最近行情不錯,1噸又漲了300多元?!?/span>
今年,前淤泥村率先在忻州市開展農村土地集體化經營自主改革。250戶村民將1670畝承包地全部流轉到村股份經濟聯合社,實現全村3318畝耕地由集體統一耕種、統一管理、統一經營,徹底改變了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的狀況。
為什么是前淤泥村
“雖然前淤泥村是第一次種,但長得不賴。正常情況下,能割三茬。”7月24日,聽到從山陰縣趕來的收割機師傅的話,站在地頭的高城鄉黨委書記劉燕開心地蹲下身子,拿手機對著尺八高的紫花苜蓿,拍了幾張,轉發到了朋友圈。
前淤泥村前是條滹沱河灌渠。村里近千畝鹽堿地,就是靠這條灌渠來水排堿。但種下了,也是低產。
劉燕說:“正是這些原因,前淤泥村3318畝耕地,有1648畝當年沒有承包出去,留在了集體手里。”
處在石頭山的半坡上,前淤泥村打井也大費周章。鄰村金山鋪村發展起了大棚香瓜,與108國道一路之隔的高城村更是號稱“華北辣椒第一村”。而前淤泥村除了種玉米,還是種玉米。
如何讓前淤泥村趕上發展的步伐?改革是出路。
“有了要改革的想法后,也想過繼續推行之前試行過的土地托管經營,但是當我們走出‘家門’,看了南街村、劉莊、大寨那些集體經濟發展得好的先進村以后,思路就更加開闊了。”劉燕說。
去年11月,高城鄉在市、區兩級深改部門的支持下,決定在前淤泥村實施整村土地統一經營,成立村集體經濟組織——股份經濟聯合社,村黨支部書記兼任董事長。在自愿原則基礎上,將農戶的經營權全部流轉到村股份經濟聯合社,實行統一生產,規模化種植,提高土地收益。
之所以選擇在前淤泥村,劉燕說:“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地塊相對集中,一半耕地的經營權在集體手中,既利于快速推動改革,又可降低參與改革農戶的風險?!?/span>
為什么村民都同意流轉給集體
實行集體化經營后,地里的變化是最明顯的。以前一家一戶的“小方格”平整成了一個個“大方框”。無論是春季的播種,還是現在的收割,全部是大型農機作業。
村黨支部書記郭永平興奮地說:“僅攤平地埂,村里就新增了282畝土地。”
新增了地,就意味著有了新的增收來源。大河有水小河滿,這個道理,前淤泥村的村民都知道,但關鍵是如何保證大河里有水,還要公正合理地分流到小河里。
這就要求,土地集體化經營改革,不僅要做大蛋糕,還要分好蛋糕。這無論是對高城鄉黨委,還是前淤泥村黨支部都是挑戰。
“之前,我們想過種油菜、秋葵、玉米等等?!惫榔秸f,“后來還是聽取省農科院專家的建議,發展牧草種植,最后決定與朔州市駿寶宸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種植紫花苜蓿?!?/span>
同時,村里吸收德高望重、認真負責的老黨員、老干部、村民代表成立監督小組,全程參與監督。很快,涉及到的250戶全部與村股份經濟聯合社簽訂合同,以每年每畝500元的價格流轉給集體。
1月10日,郭永平以村股份經濟聯合社董事長的身份與駿寶宸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牧草種植加工銷售合作協議。合作協議為期5年,苜蓿的產銷全部由駿寶宸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干、濕苜蓿的保底收購價分別為每噸1000元和550元。
2月25日起平田整堰,27日起春澆,3月23日農田深松,3月24日,耙地、撒肥、播種……盡管受疫情影響,但前淤泥村春耕備耕動手早、效率高,第一次跑到了全鄉的前面。
隨著改革的逐步推進,村民們逐漸認識到,土地流轉給集體的好處。
按照“四議兩公開”的程序,前淤泥村確定了“首先保障村民,其次壯大集體”的分配機制,收益的60%集體提留,作為公積金、公益金和福利費,用于再投入生產、公益事業、村民福利等開支,收益的40%分配給個人。這40%又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按全村戶籍人口分,一部分按承包地分,最后將二者相加,就是個人所得的分紅總額。
郭永平說:“村里還有120戶沒有承包地。只有流轉到了集體手里,才會這樣分配,讓集體的每一個成員都享受到改革帶來的紅利。”
不種地了,他們在干啥
隨著苜蓿的收割,前淤泥村土地集體化經營的成效初步顯現。
高城鄉三資中心進行了測算:農戶自主生產玉米每畝純收入平均467元,以全村3318畝耕地測算,農戶自主生產收益為154.95萬元。而集體統一經營,紫花苜蓿機動地按畝產2.5噸,承包地畝產3噸,保守按每噸600元算,總利潤為275.91萬元,加上政府種植補貼,村集體經濟效益可達474.99萬元,要比農戶自主化經營利潤提高320.04萬元,利潤是農戶自主經營的307%。
同時,土地集體化經營后,帶來了富余勞動力的出現。前淤泥村370戶909人,富余勞動力約400人。而村股份經濟聯合社只能吸納5名村民從事田間管理。
董晉就是其中之一。他為了照顧生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留在了村里??恐?畝多地,再打些零工,日子過得緊巴巴。土地集體化經營后,除了每畝1050元的固定收益外,他還成為村股份經濟聯合社長年雇用的工人,每天工錢90元。他高興地說:“改革增加了收入,就是好路子。”
更多的村民出路在哪里?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大部分村民選擇到辣椒種植基地務工,參與辣椒種植的育苗、移栽、采摘等工作?,F在拿到年均兩三萬元工錢的家庭,不在少數。還有一部分村民則抓住落戶高城鄉的生豬養殖項目,從事豬場建設及生豬養殖。這個生豬養殖項目投資近3億元,占地1078畝。
短短半年時間,村子里的道路全部硬化,還新打了3眼機井,道路兩旁盛開著各色鮮花,面貌煥然一新。郭建平之前是種糧大戶,流轉了80多畝種玉米,一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土地集體經營后,他成了為數不多的收入受影響的。但他說:“小家服從大家,咱是村里人當然盼村里好。至于咱個人,也活絡了,只要好好干,養上百十頭豬,收入能趕上過去?!保ㄍ趵麖姡?/span>
(責任編輯:盧相?。?/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