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月中下旬起,定襄縣季莊鄉邱村就熱鬧起來了。占地60畝的21座葡萄大棚開園上市,350畝土豆喜獲豐收。前來采摘葡萄、收購土豆的人絡繹不絕,可忙壞了村里的老少爺們兒。
不過,再忙再累人們心里甜。真是應了那句話:選對項目走對路,致富路上無彎路。
近年來,該縣季莊鄉邱村探索出了“村委會+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的形式,大力發展農業產業,使土地更加集約化利用,實現了土地增效、農民增收。
“模式經過幾年的發展已基本成型,運作也順暢。至于種啥,咱們根據市場來選擇、來優化。”該村村委會主任、合作社負責人于艷軍介紹說。
前幾年,該合作社選育了優良葡萄品種,讓社員得到了實惠。今年,又試種了土豆。這些天,葡萄和土豆陸續上市,呈現出了供銷兩旺的喜人場景。
55歲的高建平是地道的邱村村民,也是第一批跟著合作社種植葡萄的種植戶。2015年種植葡萄以后,他跟著合作社到山東壽光學習了兩次,并跟著請回的技術員進行日常學習。現在,老高種植葡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了,成為了“土專家”。
大棚葡萄的種植不僅讓像高建平一樣的村民步入設施農業發展的軌道,更為全村老百姓提供了一個增收致富的渠道。村民韓素英自從村里開始發展設施農業后就沒到外頭打過工。韓素英劃拉著手指,“一年在大棚上能干180來天,能賺一萬多小兩萬塊錢,還不耽誤家里的事情。”
邱村葡萄園經過6年的發展,現在已經基本穩定,畝產優質葡萄5000斤左右,糖分可以達到21-23個百分點。除了線下銷售,社員們還精挑細選,為網購客戶打包發貨。
為了多渠道帶領百姓增收,今年上半年,村集體又流轉回700畝土地,種植土豆和紅薯。村民可以把土地承包給村集體,也可以通過土地入股的形式進行分紅。村民高俊廷就選擇了第二種合作方式,他還算了一筆賬:“我有三畝多地,全部流轉給合作社了。之前種玉米,一畝地純收入在1000元左右。流轉以后,保底給500元,入股分紅還有可能得到1000元。”高俊廷的“小算盤”打得好,除了土地上帶來的收入,還有產業鏈上的收入。他還利用會開車的技能,在合作社打工,又能賺一份工資。
目前,土豆已經進入豐收期。今年的土豆品質好、產量大,好多外地客商都是提前打款訂貨,十分暢銷。于艷軍介紹說,現在土豆的產量比預期要好,畝產應該能達到3000公斤,預計每畝地的純收入在1000元左右。
產業興旺,農民富裕。邱村通過“村委會+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周邊農民38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戶)共同致富,吸納農村勞動力9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4人)。去年,邱村的人均收入在16000元左右,今年有望實現人均增收1000元。張玉虎 劉 婧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