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近年來,河曲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就業培訓工作,確立了“培訓與群眾就業相統一,與群眾增收相統一,與市場需求相統一,與‘智志同扶’相統一”的“四統一”理念,積極培育“河曲大廚”“河曲裁縫”“手工編織”等勞務品牌,走出了一條培訓就業新路子,實現了從“賣苦力”到“拼技能”的根本轉變,形成了“培訓——持證——就業——增收”的良性循環。
實施針對性培訓。在培訓科目上,實行市場需求與個人意愿相結合。以促進就業、增加收入為目標,培訓前對市場用人需求和勞動力培訓意愿進行認真摸底。制定實施了服裝加工、手工編織、中餐烹飪、月嫂保姆、養老護理、汽車維修、電工電焊、電子商務、計算機網絡管理、物業管理、民歌二人臺表演、美容師以及種植、養殖、果樹栽培等15個培訓科目,并以此為主科目實施培訓。在培訓形式上,實行集中辦班與分散培訓相結合。針對貧困勞動力實際狀況和培訓科目所需設備等情況,對以轉移就業為目標的專業技能培訓,召集回來,集中辦班培訓;對以促進增產增收為目標的農業技術培訓,深入鄉村送教下鄉,分散辦班培訓。2016年以來,共集中辦班81期培訓3670人、分散辦班142期培訓9933人。在培訓時間上,實行短期培訓與中長期培訓相結合,根據技術難度確定培訓時間。技術簡單、容易掌握的,安排較短時間。比如種植、養殖、林業等方面技術,安排5天培訓時間;難度大的延長培訓時間,力爭使參訓學員真正掌握一門技術。保利集團首期安排36名河曲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加保利星火班培訓,培訓期2年,培訓合格后安排其在保利集團就業。在經費上,統籌使用專項資金與整合資金,對于中長期培訓項目,嚴格按照上級規定的培訓時間使用專項培訓資金;對延長了培訓時間的,所需資金用整合資金補足。
在具體培訓過程中做到三個并重。一是“送餐式”和“點餐式”并重。依據市場前景、就業前景,推出了服裝加工、手工編織、中餐烹飪、汽車維修、養老護理、廚師、電子商務、電工電焊等培訓菜單,送到群眾面前,讓群眾從中挑選,確定培訓科目。同時,讓群眾依據自身特長、愛好、就業門路,提出培訓需求,然后本著“缺啥補啥”的原則,量身定制培訓科目。二是“大燴餐”和“營養餐”并重。遵循“培訓與‘智志同扶’相統一”的理念,從“立智”和“立志”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把思想教育、政策宣傳貫穿技能培訓全過程,在開班儀式上重點進行勵志教育和就業政策、勞動關系、安全知識、城市生活知識教育,還邀請培訓就業人員現身說法,激勵參訓學員主動學習、外出就業;另一方面,對關鍵技能點進行重點培訓,適當延長培訓時間,讓培訓對象真正掌握一項技能,并通過這項技能就業、致富。比如服裝加工培訓,在集中培訓的基礎上,又增加了3個月時間的實操培訓。三是“大鍋飯”和“吃小灶”并重。把培訓效果放在第一位,認真搞好集中培訓,對基礎差、領悟能力較弱的學員進行個別輔導。
資格證書是檢驗學員學習成果的主要依據,也是學員結業后邁進就業門檻的“準入證”。為此,河曲縣積極提供持證服務,在學員取得培訓合格證書的同時,積極組織考核鑒定,并全額補貼鑒定費用,幫助學員領取職業資格證書和專項能力證書。2016年以來,共有5536人取得了全民技能提升培訓合格證書、4905名學員取得了職業技能初級證書、1078名學員取得了中級證書。
為了擴大就業,河曲縣利用各種資源,采取多種手段,開展就業服務。一是積極對接縣外企業,準確掌握復工時間,為返城務工勞動力提供服務。二是認真開展“春風行動”線上線下招聘活動,搭建便捷的就業對接渠道。三是落實免、減、緩交社保費和失業保險援企穩崗等政策,幫助企業復工復產,激勵企業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四是挖掘就業潛力,最大限度地開發公益性崗位,幫助貧困勞動力就業。五是推薦引導新業態就業,對電子商務培訓合格的勞動力,引導其參與農產品網絡銷售,對年齡較小、文化水平較低的貧困勞動力,引導其加入外賣、快遞隊伍。六是引導貧困勞動力靈活就業。七是激勵培訓機構推薦就業。選擇培訓機構時,把推薦就業作為前提,并要求作出推薦就業承諾。培訓經費的撥付采取分批撥付方式,培訓結業領證后撥付80%,3個月內就業后撥付剩余的20%。八是激勵勞務公司推薦就業。對實現勞務輸出的勞務公司,按規定給予輸出本市范圍300元/人、本省范圍500元/人、外省范圍800元/人的職業介紹補貼;對在輸入地設立的服務站,按服務人數給予每人每年不超過300元的就業服務補貼,以此激勵中介機構推薦就業、服務就業。九是激勵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對轉移就業的貧困勞動力,縣里出臺了優惠政策。建檔立卡貧困戶外出務工連續3個月、6個月、9個月以上的,憑工資表、勞務合同等有效證明,給予一次性交通補助。縣內分別補助100元、200元、300元;縣外市內分別補助200元、300元、400元;市外省內分別補助300元、400元、500元;省外分別補助600元、700元、800元。以此激勵貧困勞動力主動外出打工。目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共有2616人次享受該項補貼142.8100萬元。
截至目前,全縣累計培訓13603人,轉移就業8170人,轉移就業率達60%以上;人均增收2.7萬元,最高可達5萬元。其中,培訓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7583人,轉移就業4193人,簽訂就業協議1313人。(趙喜林)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