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国产精品露脸视频观看,国自产拍亚洲免费视频

分享到: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頻道>>聚焦忻州>>正文
跟著悟空游忻州(之六·非遺)
2024年10月12日 10時57分   忻州日報

在忻州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蘊藏著無數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撓 羊 賽

撓羊賽是忻州的傳統體育活動。1960年,忻州被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命名為“摔跤之鄉”。

撓羊賽作為一項充滿地方特色的體育競技活動,有著獨特的魅力。跤場不鋪墊子、不劃范圍,跤手上場不穿跤衣,對抗雙方不分體重級別、年齡大小和時間長短,以摔倒著地定勝負。每個跤手在一場比賽中只能上一次場,除雙腳外身體任何部位不準觸地。在忻州舉辦的廟會中,撓羊賽常常成為焦點,為廟會增添亮點。傳統撓羊賽可從晚上持續到次日太陽出山,有名望的跤手最后出場。第一場比賽稱“撓頭羊”,第二場比賽稱“撓二羊”。撓羊賽不僅是一種體育競技,更是忻州地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忻州人民勇敢、堅韌、豪爽的性格特點,傳承著獨特的民俗風情和文化傳統。2008年,撓羊賽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云勝鑼鼓

云勝鑼鼓,又稱云岡大鑼鼓、晉北大鑼鼓,是流傳于晉北的一種獨特樂種,其中尤以原平市永興村最為著名。其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北魏時期,后歷經多個朝代發展,曲目豐富,并擁有獨特指揮法和演奏技法。曲體結構分單曲體、聯曲體和套曲體,以清鑼鼓曲為主。樂器有吹奏和打擊兩類,以打擊樂器為主。云勝鑼鼓既適合在廣場上演出,也適合在舞臺上進行表演,演奏形式為合奏,在國內外頻繁演出并獲盛譽。它原本用于古代戰爭或迎神賽社等場合,如今已成為當地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云勝鑼鼓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北路梆子

忻州的傳統音樂——北路梆子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北路梆子激昂高亢的唱腔,仿佛能穿透歷史的塵埃。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演員用精湛的表演,演繹著一個個動人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并以其獨特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讓人們感受到古老戲曲的魅力。2006年,北路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晉北鼓吹

晉北鼓吹俗稱“八音會”,是一項極具魅力的傳統民間吹打樂。它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歲月里,不斷融合當地民間音樂和戲曲音樂的精髓,并得以傳承發展。其樂器的搭配十分巧妙,嗩吶聲音高亢明亮,與笙、管子等吹奏樂器以及鼓、鑼、鈸等打擊樂器相互配合,演繹出動人的旋律。其曲目豐富多樣、風格各異,能滿足不同場合的需求。在晉北地區的婚喪嫁娶、節慶廟會等活動中,晉北鼓吹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或營造熱鬧喜慶的氛圍,或表達莊重的緬懷之情。2008年,晉北鼓吹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原平鳳秧歌

原平鳳秧歌是流傳于原平市北賈村的一種民間舞蹈。舞者身著鮮艷的服裝,手持彩扇,翩翩起舞,舞出了人民的熱情與活力。這一民間舞蹈形式獨特、動作優美,充滿了喜慶的氛圍。2008年, 原平鳳秧歌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五臺山佛樂

五臺山佛樂如天籟之音,莊嚴肅穆,空靈悠遠。五臺山佛樂起調深沉平穩、旋律莊重典雅,仿佛能讓人的心靈得到洗禮和凈化。它不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一種獨特的音樂藝術形式,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2006年,五臺山佛樂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靜樂剪紙

靜樂剪紙精美絕倫。剪紙藝人僅憑一把剪刀、一張紙,就能剪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花卉等圖案,將生活中的美好瞬間定格在紙上,充分展現了當地人民的心靈手巧。

靜樂剪紙不僅在國內享有盛譽,還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2014年,靜樂剪紙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神池道情

神池道情是中國曲藝類別之一,源于唐代道教經韻。它經過數百年發展,歷經“坐腔道情”等多種演變,成為獨具特色的晉北道情分支。在傳承發展中,藝人向其他劇種學習,其音樂方面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神池道情具有濃郁地方特色,采用聯曲體唱腔,融合多種音樂特色。演唱者多用“虛詞”“重句”,說唱色彩強。伴奏分文武場,后加入中西樂器。

神池道情歷史悠久、劇目豐富,約有100余部。近年來,在政府扶持下,神池道情進行了多項改革,獲得多項獎勵。2011年,神池道情戲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代縣峨口撓閣

代縣峨口撓閣是一種綜合性的民間藝術形式,融合了表演、舞蹈、音樂、美術、體育等多種元素。表演時,壯漢肩扛鐵架子,架子上站著裝扮后的孩童。這些孩童身著鮮艷的服裝,宛如一個個小仙子,隨著音樂節奏翩翩起舞。

峨口撓閣的表演場面十分壯觀。在歡快的鼓樂聲中,撓閣隊伍浩浩蕩蕩地行進,猶如一幅流動的畫卷。那高聳的架子、靈動的孩童、激昂的音樂,共同營造出一種熱烈而喜慶的氛圍。

峨口撓閣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2008年,代縣峨口撓閣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曲二人臺

河曲二人臺臺風活潑俏皮,充滿生活氣息,讓人忍俊不禁。它通常由兩人表演,以小戲、歌舞等形式展現農村生活的趣事和情感,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幽默風趣的表演風格。2006年,河曲二人臺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曲河燈會

河曲河燈會,歷史悠久,是河曲縣地方傳統民俗。一盞盞河燈承載著當地百姓的祝福與祈愿。在每年的中元節夜晚,人們將精心制作的河燈放入黃河中,寓意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已故親人的思念。2008年,河曲河燈會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曲民歌

河曲民歌宛如一條流淌在忻州大地上的音樂之河。那質樸的旋律、真摯的情感,唱出了河曲人民的生活百態與喜怒哀樂。無論是田間勞作的號子,還是男女之間的情歌對唱,都充滿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河曲民歌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忻州一顆璀璨的“音樂明珠”。2006年,河曲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策劃:趙富杰 白雪萍

設計:馬 瑞

文字:王維婧

圖片:宮愛文 張 宇 焦錦琦

(責任編輯:盧相汀)

關閉窗口

    主辦單位:忻州日報社 晉ICP10003702 晉新網備案證編號:14083039 晉公網安備 14090202000008號

    律師提示:本網站所刊登的各種信息,均為忻州在線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凡不注明出處的將追究法律責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長征西街31號 熱線:0350-3336505 電子郵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