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岢嵐縣聚焦縣域發展需求,大力實施鄉村人才振興計劃,堅持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下沉,充分發揮行業領域技術人才作用,打造鄉村振興“加油站”。
平臺賦能,讓“老手藝”綻放“新光彩”。岢嵐縣深入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和保護工作,打造了由陽坪姐妹織屋、宋家溝巧手坊、磚雕篆刻作坊、民間美術工坊、殘疾人愛心屋五個手工作坊合并組成的非遺工坊,依托位于工會大樓的工坊打造鄉土人才展演平臺,展示刺繡、剪紙、布藝、面塑、磚雕等非遺作品,著力提升鄉土人才的技藝水平。通過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市級非遺傳承人韋東梅及縣級非遺傳承人油晉偉等牽頭,開展技藝傳承和技能培訓培育鄉村工匠、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現已發展傳承人150余人,線上線下培訓200多場3000余人次。
田間牽線,讓“鄉土地”鏈接“科技橋”。近年來,岢嵐縣依靠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農業科技、人才方面的優勢,緊密圍繞紅蕓豆和黍子(糜子)產業發展技術需求,從品種選育、技術培訓、基地建設到品牌打造,加強合作,協同攻關,突破多項共性關鍵技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在三井鎮、水峪貫鄉、大澗鄉等鄉鎮及高標準農田實施區建設了2萬畝有機旱作紅蕓豆谷子糜黍生產基地,共計產值2353.79萬元,樹立有機旱作農業示范標桿,實現旱區農業產出從數量增長到量質兼顧的轉變。依托“三區”科技服務人才和縣級農技人員下沉深入田間地頭,采取手把手示范指導、入戶面授交流等形式,進行一線技術指導和成果轉化服務,全年技術指導680人,解決農業生產難題9個,充分發揮科技引領作用,推動了湖羊、羊肚菌、沙棘等特優農產品產業創新發展。
育才蹲苗,讓“責任田”厚植“營養土”。做好“頭雁”儲備選拔工作,儲備村黨組織帶頭人后備力量240人,搭建“政治引領+系統培訓+實踐鍛煉”培育體系,參與“領頭雁”示范培訓,建立“3+1”幫帶機制,做到引思想、傳經驗、幫工作,進一步提升成才成效;開設“岢嵐大講堂”,先后“請進來”知名教授、優秀基層代表等,舉辦了5期培訓干部4100余人次;采用空中課堂、黨員進黨校,“沉下去”舉辦各類主體班次65期培訓3811人次;實施優秀青年干部培訓培養“青藍計劃”,注重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引導青年干部人才在鄉村振興一線大顯身手、出色出彩,制作《青說嵐語》系列視頻5部,讓厚植“營養土”的鄉土地成為青年干部迅速成長成熟起來的沃土,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于鄉村原野。 (本報通訊員)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