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過新年,五臺縣溝南村農民楊福章逢人就說高興事:“咱家去年種地三畝半,糧食打下五千多斤。修路臨時占地二畝,一次性補貼三年種地錢一萬三千多元。家里糧食吃不了,錢也滿夠花。”村黨支部書記呂平英接過話茬:“這是五臺縣委縣政府為了保護耕地、保障農民切身利益做的好事,像老楊這樣得實惠的家庭全村有82戶。”
為這事,五臺縣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說岀了其中的原因:去年,為落實縣紀委監委整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的工作要求,在征地用地問題上創新推行了“一批二定三協議”的辦法,有效解決了群眾身邊急難愁盼,推動了反腐敗斗爭向農村延伸、向群眾身邊延伸、向土地產業延伸,讓農民群眾對賴以生存的土地有了安全感、獲得感。
面對已經國務院批復并備案的“雄安新區至忻州高速鐵路山西省五臺段工程項目”,五臺縣自然資源局以保項目建設、保經濟發展、保民心工程、保廉潔勤政為“主干”,在項目征地用地上始終按照五臺縣紀委監委《關于開展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實施方案》認真執行,并深入沿線被占地村莊,了解農民的實際需求,踏踏實實想農民所想、急農民所急。按照縣局、工區、村委會與涉地農民的責任劃分,分別推行了三項管理辦法。“一批”是由五臺縣自然資源局上報項目工程用地申請,嚴把“批復關”。“二定”是由負責施工的單位根據批復確定占用土地面積和補償資金,屬實后一次性付給村委會,嚴把“補償關”。“三協議”是由村委會按照占地類別與失地農民對應簽訂“永久性征收土地補償協議”“臨時租用地協議”和“征地后剩余邊角地補償協議”,無誤后將補償資金一次到位,決不拖欠,嚴把“兌現關”。呂平英高興地說:“這種做法好!雄忻高鐵五臺制梁場工區占用本村土地145畝,涉地82戶,補償資金早已全部到位。凡臨時占地的,三年后施工單位負責復墾,交給農民繼續耕種。”
溝南村農民鄭成康,今年76歲,耕種著3.3畝土地,其中有1.61畝被雄忻高鐵山西段項目建設臨時占用,2023年與村委會簽訂了“臨時租用地協議”,一次性拿到3年補償款11051元,平均每年收入3683元。他扳著手指頭算了一筆賬:正常年景1.61畝土地可產玉米1529公斤,能賣3363元,除去種地成本640元,凈收入2723元,這補償款要比種地每年多960元,三年多賺2880元。難怪鄭老漢整日里樂呵呵地逢人就說:“租地政策好,國家不虧待農民,縣里村里不截留一分錢,明明白白都給咱。”受益村民的心里話,體現了五臺縣紀委監委、五臺縣自然資源局聽民意、辦實事,踏踏實實整治干部隊伍、糾正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的信心與決心。(金俊賢)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