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時節,走進原平市西鎮鄉田家莊村,縱橫交錯的道路、錯落有致的小院、整齊劃一的大棚……村頭巷尾,處處洋溢著一派祥和的氣息。
近年來,田家莊村以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為抓手,不斷延伸拓展組織功能和服務功能,在著力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推進鄉村治理、促進產業興旺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跑出了鄉村振興“田家莊速度”。
◇ 黨建“執筆”提升基層治理成效
鄉村治理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內容和基本保障。
抓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是建立健全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的前提。
來到田家莊村村委會,記者看到,桌面上擺放著的正是田家莊村近日的主題黨日活動學習內容。田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劉炳介紹:“為進一步夯實黨建基礎,加強黨員教育,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提高村‘兩委’干部的綜合素質和履職能力,這一年來,我們嚴格落實主題黨日活動的學習計劃與學習任務,召開了12次支委會,每月組織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積極安排村‘兩委’班子參加市、鄉組織的各類培訓活動,切實打造過硬的村‘兩委’隊伍。”
在村務治理方面,田家莊村黨支部對“四議兩公開”六個環節逐一進行細化,每個環節均就事前、事中、事后提出明確要求,形成每一環節事前醞釀、事中商議、事后跟進環環相扣、有效銜接的運行機制。特別是在“兩公開”環節,第一時間采用村級“三務”公開欄、網絡等方式對決議通過的事項、實施過程和結果進行公開,設立意見箱,收集村民意見,有效暢通了村民參與、管理、監督內部事務的渠道。
田家莊村黨支部還嚴格按照村級黨組織規范化建設要求,設置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村集體經濟組織、婦聯等組織,村“兩委”班子主動作為,立足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把支部建設融入鄉村治理、民生服務、安全生產、環境整治等各項工作,解決群眾訴求、辦理群眾業務、化解身邊糾紛,使得村內的基層治理成效得到顯著提升。
◇ 發展現代農業鼓起農民“錢袋子”
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于科技進步和創新。
田家莊村位于原平市城北5公里處,108國道、二廣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屬城郊接合部,交通便利。全村行政村區域面積6200畝,其中耕地面積5500畝、林地面積294畝,人均耕地面積2.6畝,土地平坦、土壤肥沃、日照充足。
為扎實做好“三農”工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田家莊村聚焦解決群眾身邊急難愁盼問題,以群眾訴求為靶向,以群眾需求為目標,以群眾滿意為標尺,積極申請專項農業獎補資金購置了兩臺農用機械,并通過“四議兩公開”程序,購買了一臺704拖拉機,為春耕備耕、促進鄉村農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目前,村內耕種、施肥、收割、打藥均已實現機械化、規模化發展。
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如何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讓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是廣大農民群眾十分關心的問題。2024年,田家莊村通過對外流轉約1200畝土地,帶動了村里200多人就業。
傳統的大蔥種植,從育種、育苗、移栽再到收獲都需要大量人力,田家莊村通過流轉土地發展蔬菜種植,為村民提供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村民辛宏偉說:“我每年農忙時來這里打工,離家近,可以照顧到一家老小,一年忙四五個月,每個月能賺3000多元。”
此外,田家莊村還創新工作思路,利用村莊廢棄的大棚,改造成果蔬綜合性溫室大棚,主要種植陽光玫瑰葡萄等經濟作物,在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同時,拓寬了村民增收渠道。“陽光玫瑰葡萄因甜度高、果實脆、香味似玫瑰,深受消費者喜愛。我去年種了200畝,葡萄長得挺好的,收入也不錯。”在陽光玫瑰葡萄種植大棚里,種植戶郝勝勇高興地向記者展示他的成果。
◇ 日間照料中心讓老人樂享晚年
生態宜居,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內在要求。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人民群眾的期盼。
從葡萄種植大棚返回村委會的路上,只見主干道路兩側干凈整潔,無亂堆亂放、亂貼亂畫的現象。這時,一位步履蹣跚的老人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位老人正要去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吃午飯。因為這幾天天氣冷,所以大家去得比較早。”劉炳介紹道,“村里升級改造了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包括鍋灶、電線、地板、上水、下水等,完成了煤改電工作,讓五保戶、孤寡老人有了吃飯、娛樂的地方。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我們改造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就是要讓全村的老人不出村也能吃得上飯,讓老人樂享晚年。”
“村里改造的日間照料中心可以提供飯菜,每天中午和晚上我都會來這里吃飯,飯后還能和其他老人聊聊天、散會兒步。”村民劉大爺說起日間照料中心的生活,臉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近年來,田家莊村實現了農村電網全覆蓋,升級了便民服務室,改造了廁所,更換了南北三條街道的飲用水管道和排雨管道,鋪設了瀝青路面,配備了垃圾車定時清運垃圾……在整齊擺放著萬余冊圖書的圖書室、排列著健身器材的廣場上,隨處可見村民讀書、鍛煉的身影。一幅平凡而美好的鄉村生活畫卷,正悄然鋪展在每一個村民的心田。
“榮譽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責任。我們將抓住建設‘千萬工程精品示范村’的寶貴機遇,著力在產業發展上下功夫,實現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的發展前景;對全村土地進行整合,解決村民老齡化、土地零散無法耕種的問題,逐步實現‘統種共富’;采取‘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修建農資合作社廠房,為村民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逐步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劉炳表示。
文字:張建國 薛璐瑤
攝影:范 琛
設計:范 琛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