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王陽)在晉西北的黃土高原溝壑間,“挑水翻山梁,雨天泥濘旱斷腸”曾是保德縣14萬群眾祖祖輩輩的生活常態。如今,擰開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汩汩流淌,映照著鄉親們的笑臉。從“飲水難”到“清泉入戶”,是保德縣委、縣政府舉全縣之力,推進農村供水工程建設的生動答卷。
保德縣地處黃河沿岸,分散的單村供水模式長期制約著群眾飲水安全。2017年,該縣投資1895.1萬元,建成山頭梁集中供水工程,通過科學選址水源樞紐、鋪設長輸管線、建設高位調蓄水池等舉措,成功保障兩鎮19村穩定供水,為規模化供水探索出“保德經驗”。
2021年起,保德縣乘勢而上,投入1.46億元推進講家溝——韓家川、林遮峪——南河溝、韓家塔——西梁三大骨干工程,覆蓋南部10個鄉鎮、106個行政村,惠及4.985萬人口及4萬頭牲畜。建設了集成智慧水務系統,實現“同源、同網、同質、同服務、同監管”,徹底破解南部地區季節性缺水難題。與此同時,該縣同步整合提升小型工程,近三年投入3246.91萬元,改造77處小型供水工程,構建起“城市管網延伸+規模化集中供水+千人供水工程+千人以下工程”的分級供水體系。截至目前,規模化供水覆蓋人口比例從42.88%躍升至86.04%,千人以上工程覆蓋農村人口比例達90.44%,集中供水率實現100%。
為守護源頭活水,保德縣投入53.6萬元更新檢測設備,建立嚴格檢測制度,每半年開展全域水源水質檢測;2024年,在規模化工程及千人以上工程安裝次氯酸鈉發生器,在千人以下工程安裝40處緩釋消毒設備,構筑起從“源頭”到“龍頭”的全流程水質保障網。
規模化供水工程打通了“主動脈”,但2024年初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僅40.58%的現實,仍讓群眾的“飲水夢”卡在“最后一米”。保德縣委、縣政府果斷打響“自來水入戶攻堅戰”,打出政策、資金、技術、群眾工作“組合拳”。
搶抓黃河流域生態綜合治理及全省學用“千萬工程”經驗機遇,兩年內統籌整合5000余萬元專項資金投入自來水入戶工程。干部群眾一條心,縣領導包片、鄉鎮干部包村、村干部和黨員包戶,深入農戶宣講政策,以真心換支持;創新“以工代賑”模式,組織群眾參與施工降低成本,協調交通部門爭取政策支持……
2025年,全縣新完成33個村的自來水入戶建設,67個村入戶工程進入掃尾階段,惠及7.36萬人。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從40.58%躍升至98.7%。通水現場,村民們手捧清水感慨:“終于盼來了這清澈的自來水!”
為讓清泉長流,保德縣構建起全鏈條長效管理機制。
織密責任體系安全網,全面落實政府主體責任、部門監管責任、供水單位管理責任,建立縣級農村飲水工程運行管理機構、管理辦法和管理經費“三項制度”;探索“政府購買服務+專業化運營”模式,將規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委托本地民營企業管理,提升運行效率;筑牢村級管護“前哨站”,配備300余名村級水管員,定期培訓、落實補貼,確保小問題不出村;暢通維修快車道,縣水利局成立養護工作專班、配備專業車輛和設備、設立服務熱線,2021年至2024年投入514.88萬元維修70處設施,保障4.2萬余人飲水安全;通過拉網式排查、常態化巡查、重點盯防,建立問題臺賬并進行銷號管理,將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如今,汩汩清泉正沿著管網奔涌,滋潤著黃土高原的溝溝峁峁,也澆灌著鄉村振興的希望田野。這幅“同飲一網水,共筑鄉村興”的畫卷,正隨著清流徐徐鋪展。
(責任編輯: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