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府區旭來街道辦事處河拱村一角
本報記者 王國梁 張志遠
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小康,不是等來的、要來的、盼來的,是奮斗出來的。小康路上,奮斗者最美。
置身云中河景區西北角的忻府區旭來街辦事處河拱村,繼2019年獲得“忻州市文明村”榮譽后,在今年6月山西省文明辦公示的“2018—2019年度山西省精神文明創建各類先進典型建議表彰名單”中入選“全省文明村”行列,成為全區五個入選省級文明村之一。
河拱村地處云中河中部,古時負管河之責,原名“河管”。清乾隆四十七年,取其河川拱照、山巒環繞之意,更名“河拱”。今天的河拱村搭上新忻州城市建設,云中河景區及房車營地、頓奇合溫泉康養基地建設的快車,蝶變為風景秀麗、天藍水清、物富人勤、充滿活力的城市之北新農村建設一顆明珠。
近年來,河拱村在村黨支部、村委會的帶領下,以打造“省級文明示范村”為目標,以市、區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示范村建設為契機,黨員干部和全體村民團結進取,用奮斗者的精氣神,依托云中河景區,開發特色鄉村旅游,硬化美化街道,完善文化體育設施,開展環境整治,通過一系列文明村創建工作,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昔日名不見經傳的小、窮、亂村嬗變為人所羨慕的文明村、小康村、幸福村。
魅力“河拱”引遠方游客駐足品味
一幢幢漂亮舒適的二層小洋樓、一條條寬闊平坦的柏油路、一處處幽靜清雅的農家院落,村前有河、背后靠山、村邊有路……勾勒出一幅美麗富裕、祥和幸福的新農村圖景。“只要思想不貧困,就沒有貧困人;好日子和小康是奮斗出來的,不是等來和要來的。村民們現在很自信,俺村是區里的文明村、小康村、幸福村。”村委會主任張慎心自豪地說。
記者驅車來到河拱村,道路兩旁刷著潔白涂料的民居整齊排列,村前碧波蕩漾的云中河、通村路兩旁各色爭奇斗艷的景觀花、遠處高大雄偉的金山,共同構成了一幅層次分明的山水畫。
“百聞不如一見,之前好多親戚都在說家鄉河拱村建設得越來越好,這次回來讓我大開眼界,我還拍了很多好看的照片,分享到了朋友圈,吸引了眾多好友關注。”從深圳回忻州探親的馬先生在朋友的推薦下攜妻帶子到云中河景區玩了一趟,還在河拱村體驗了一回忻州特色的農家樂味道。看到家鄉新農村的樣子和云中河的變化,他忍不住向記者豎起了大拇指。
每到節假日,都會有大批外地游客來云中河景區賞美景,到河拱村農家樂品忻州美食。“靠金山,傍云中(河);直通城,人勤奮;老種地,少務工;五免費,一分紅;新河拱,幸福村……”村民中流傳的一段順口溜,說明了河拱村的變化。張慎心說:“所謂的‘五免費’就是村民吃水、電視收視、房屋保險、農合醫保、玉米種植保險五項費用全部由村里承擔;‘一分紅’是指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后,每年將按村民即股民每人500元的分紅發下去。”
當牧馬路、云中河景區、房車營地、駕校考試基地、頓村開發區、忻州一中北校區、云中河康養基地等一連串的城市發展要素與村莊振興相融合的時候,所蘊含的巨大動能得以釋放,河拱村成為忻州名副其實的一塊“風水寶地”。
特色大棚引領農業種植新方向
“以前村里基本都是泥土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村莊臟亂差,垃圾四處堆;房子也是破破爛爛,群眾一年難得有一次文體活動。現在村里的環境變好了,老百姓的日子也富裕了,人人都是一張笑臉。”在村西頭的瓜果采摘園區內,村民王樹波笑著對記者說,“俺兩口子以前都是搞文藝工作的,一年下來賺的錢除了維持四口人生活以外,幾乎沒有剩余,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如今隨著云中河景區的建設完工,河拱村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我和愛人決定辭去工作,回到村里發展。2016年我們貸款70萬元,承包了村里的6畝土地,建起了瓜果采摘園。一年四季種植新鮮水果,兩年內不僅還清了貸款,而且為了方便送貨還購置了一輛商務車。今年雖然受疫情影響,水果價格不如往年,但我家的3棚子香瓜也賺了20多萬元。”
前來幫工的村民張大叔奔走于各個溫室之間,不時地用農具翻動棚內土地,察看水果長勢。“以往莊稼人全憑一畝三分地討生活,沒想到現在靠種植水果過上了好日子。”張大叔告訴記者,目前正跟著王樹波學習種草莓,去年除了給瓜果采摘園打工賺了4萬元,自己的大棚也收入了5萬多元,日子過得可謂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如今,河拱村在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從地地道道的傳統農業村一躍成為了人均收入9600元的小康村,村邊牧馬路、龍翔街四通八達,公交車可以坐到家門口。云中河公園十里長亭美景如畫,盡收眼底。
新時代的河拱村及時轉變思路,重點從“種地”轉移到多元發展,鼓勵青壯年勞務輸出謀出路。幾年來,村里先后組建成立了綠化公司,承擔了云中河景區的部分綠化任務,吸納村民100余人,平均日工資70元;村里倡導、扶持組建了裝潢工程隊10余個,參與人數有50多人,人均年收入在三四萬元;同時,村里與區勞動就業部門合作培訓廚師從業者30余人,活躍在市區各類飲食攤點、飯店,人均年收入在4萬元以上;針對村南面駕校考試基地每天300多名學員的吃住需求,開展環境整治、新修通村油路,積極扶持臨近的四五家農家飯店及小旅館發展壯大,幾個餐飲住宿實體店生意做出特色、環境整潔,年均收入在30萬元以上。
新農村新氣象處處盛開文明花
“以前人少地多,但村里人都吃不飽,年底還得挨家挨戶收農業稅。現在是人多地少,但家家都有富余,年底還有錢發,房子、玉米、看病等村里也都給交了保險。”75歲的張俏玉早年曾擔任過多年村干部,據他介紹,以前的河拱村貧窮落后,是出了名的上訪村,老百姓和村集體的收入寥寥無幾。另外,村子里的居住環境也很差,滿村泥水路,遍地是垃圾。“最難的是出行無路,進不了城,交通不便。村南云中河雜草叢生,遍布爛沙窩。但現在你看看,牧馬路修得多氣派,云中河也變成了景區,咱河拱村的發展就指著云中河、靠著牧馬路呢!”
傍晚時分,河拱村文化廣場上亮起了燈光,村子里的大媽、大嬸自發排成整齊的隊伍,跟隨音樂的節拍,踏著動感的鼓點舞動起來。不遠處,閃爍著五顏六色光芒的音樂噴泉噴出各式各樣的水柱,“嘩啦啦”的水聲吸引著小孩子們嬉戲玩耍……村民李大嬸告訴記者,現在逢年過節廣場上都會舉辦各類節慶文化活動,村里人的文化生活比以前豐富了很多,甚至還吸引了一批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回村創業。
如今,河拱村村民們的文明素養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他們自發成立了村民理事會,并和村民們“約法三章”,家家戶戶自覺維護好自家房前屋后的環境衛生。正是因為村民們的這種自覺意識,才讓整潔的環境成為了河拱村的新名片。在村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墻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二十四字的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成為全村人的正能量價值導向,為河拱村鄉村文化發展再添新景。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