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種植尖椒17畝、青椒26畝、架豆5畝和小辣椒12畝,共種植蔬菜60畝,都是無公害蔬菜,到現在已經收入32萬元,青椒、尖椒還能收入2萬多元,還有12畝小辣椒再過一個多月也能賣了。”武守山高興地告訴記者,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9月30日,記者來到應縣下馬峪鄉張莊村村東,武守山一邊算著收入,一邊夸起當地的和順苗木有限公司。該公司通過基地引領,帶動了周邊地區蔬菜產業平穩健康發展,帶動了附近村的500多戶農戶,發展蔬菜面積2000多畝,使農民依靠種植無公害蔬菜脫貧致富。
返鄉創業創新種植模式
和順苗木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愛青開門見山:“上世紀90年代,我丈夫岳玉文在山東跑運輸,我便在山東壽光承包蔬菜大棚種植蔬菜,掙到了些錢也掌握了蔬菜種植和培育蔬菜種苗的技術,當看到家鄉貧窮的面貌還是沒有多大改變,便決定返鄉創業。”
2010年,為回報家鄉,岳玉文、趙愛青夫妻二人回到家鄉,在應縣南泉鄉周家地村村南,流轉土地300畝,創辦了應縣和順苗木有限公司。他們先后投資1400萬元,建成了1.5萬平方米和5000平方米的兩個連棟智能溫室,主要為菜農培育無公害抗病毒蔬菜種苗及各種花卉盆景。
“2011年我們種植花卉,2012年春季,看到周邊農民種植蔬菜都是自家培育種苗,成活率低、產量低且多發各種病害,經濟效益也一般,我和岳玉文商量后,決定為農民代育無公害抗病毒蔬菜種苗,帶動農民科學種植無公害蔬菜。”趙愛青說。
當時,農民們還認識不到無公害蔬菜的好處。2012年,附近的村民只有20戶自己購買蔬菜籽種到應縣和順苗木有限公司代育蔬菜種苗,當年農民們僅發展青椒、尖椒、西紅柿三種蔬菜種植200余畝。“栽植我們培育的青椒、尖椒、西紅柿無公害蔬菜種苗不倒秧、成活率高、抗病能力強、產量高,還比傳統育苗提早上市20多天,農民們正趕上賣高價,每畝地比傳統育苗可增收3000多元。”趙愛青說。
其余村民看到種植無公害蔬菜的農戶都比傳統育苗戶的收入高,逐漸認識到無公害蔬菜育苗的優越之處。村民武守山告訴記者,他已經種植蔬菜十幾年,在應縣和順苗木有限公司代育蔬菜苗已經9年,年年收入都不錯,種苗基本沒有病蟲害、苗全苗壯。他自己還搞過對比試驗,買了普通蔬菜種苗與代育的無公害蔬菜種苗作對比,結果是普通蔬菜種苗結的果實小還容易產生病蟲害,最后的收入自然上不去。他告訴記者,還是種植無公害抗病毒蔬菜收入高。
“我全家6口人,原來生活貧窮,現在是村里的種菜大戶,近十來年靠種菜發了財,走上了富裕路!”武守山說著咧開嘴笑了。
龍頭帶動撐起主導產業
在應縣南泉鄉、下馬峪鄉的多個村莊,記者見到遍地是一片片的青椒、尖椒,部分地塊的青椒已近采摘尾聲。
南泉鄉釵里村60歲的章存英告訴記者,她今年種植青椒2畝、尖椒6畝、架豆和西紅柿共2畝,她已經在和順苗木公司代育種苗8年了,蔬菜年年長勢喜人,收入不錯。前幾年,老兩口的蔬菜每畝收入1萬多元,每年能收入五六萬元。今年由于市場價格低,再加上氣候的影響,但現在也收入1萬多元了,還有6畝京紅二號尖椒再有一個多月上市。“我們村種植的無公害蔬菜很多,受市場波動和氣候影響,農民們賣的價格不一樣,有的農戶收入很不錯。”章存英說。
2013年,農民們紛紛到應縣和順苗木公司代育苗,代育苗的農戶達到了82戶,培育種苗的品種也越來越多,由原來的青椒、尖椒、西紅柿發展到現在的黃瓜、架豆、茄子、西瓜、香瓜等。2013年,鄰近村莊南泉、周家地、下賈莊和下馬峪鄉下馬峪村、張莊等村的無公害蔬菜種植發展到9000余畝。
在下賈莊村,村委會主任韓日紅告訴記者,下賈莊村有208戶448人,耕地2000多畝,土地肥沃,水源較為豐富,近幾年來,村民一直在應縣和順苗木有限公司代育蔬菜種苗,種植蔬菜已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今年,我們全村種植蔬菜600畝,其中大棚蔬菜400畝,蔬菜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30%。”韓日紅說。
近9年來,應縣和順苗木有限公司代育各種蔬菜種苗達800萬株,帶動了附近村莊500多戶農戶種植無公害蔬菜。該公司通過基地引領,充分調動了農戶種植蔬菜的積極性,已在周邊村莊形成了一戶帶十戶、十戶帶一村、一村帶一業的良好效應,為農村經濟注入新的活力,推動了周邊地區蔬菜產業平穩健康發展,帶動了更多農民脫貧致富。
“我們培育無公害蔬菜種苗,目的是帶動更多農民致富,所以這幾年來,也一直把扶貧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從種苗、用工等方面,千方百計幫助建檔立卡貧困群眾脫貧。”趙愛青說。據了解,近9年來,該公司免費為38戶貧困戶發放青椒、黃瓜等優質種苗近50多萬株,優先為貧困戶提供20多個就業崗位,讓貧困戶靠自己的雙手改變貧窮的命運。本報記者馬占富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