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睺寺坐落于五臺山風景名勝區臺懷鎮寺廟中心區,以“開花現佛”、松塔和制作特別的文殊菩薩像著稱。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記載,羅睺寺始建于唐代。傳說,文殊菩薩曾在這里落腳,還曾講經說法,并有神燈出現。于是,人們便把這座寺廟叫做落佛寺。經宋、元兩代,至明代成化年間,落佛寺得以重建,弘治五年(1492年)重修,萬歷年間再度重建。清朝順治、康熙時,落佛寺由青廟(和尚廟)改為黃廟(喇嘛廟),寺名改為羅睺寺。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出家之前,曾娶妻生子,其子名叫羅睺羅。羅睺羅15歲時隨父出家,并成了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羅睺是羅睺羅的簡稱,用其作為廟名,意即這里是普渡眾生的地方。羅睺寺內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藏經殿(也叫后殿)內的“開花現佛”。喇嘛教信徒以到此看到蓮花內的佛像為樂事,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這代表了吉祥,也代表了與佛有緣。
羅睺寺的山門外,還有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唯一的一對唐代石獅,雄壯渾厚。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