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北方昆曲劇院演員邵天帥等主演的觀其復系列昆曲《墻頭馬上》深受青年觀眾青睞。


90后沙畫師方浪浪用彩色沙畫繪制了87版電視劇《紅樓夢》的經典劇照。
“叫張生隱藏在棋盤之下,我步步行來你步步爬……”舞臺上正上演京劇《西廂記》經典橋段,紅娘扮相俏麗、身段流暢、唱腔純正。
卸下妝面,“紅娘”不過是一個1995年出生的清秀的大男孩——他叫澤昊(化名),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研究生,曾是武漢大學京昆社團的負責人。他并非職業演員,這次表演只能叫“票戲”,也就是戲曲愛好者利用業余時間進行的演出。
在一些人的刻板印象中,不少當代青年人沉溺于碎片化的內容,沒有精力和興趣深鉆經典文學、經典戲劇、古典音樂。關掉偏見的“濾鏡”,人們會發現事實并非如此。用心追經典的年輕人不在少數,并且越來越多,他們眼中,經典就是時尚。
近期,B站(嗶哩嗶哩)上架央視版四大名著電視劇——1998年版《水滸傳》、1994年版《三國演義》、1987年版《紅樓夢》和1986年版《西游記》,立刻受到廣大年輕用戶追捧,評分一路飆升。
在經典藝術作品中尋求精神共鳴,在現代生活方式下品嘗跨越時空的精神食糧,用自己獨特又有創意的方式學習著、守護著、熱愛著歷經時光沉淀的人類精神財富,是當下很多青年人熱衷的事。
1.這些“老劇迷”“老樂迷”很年輕
澤昊與京劇結緣,源于一次偶然的嘗試。“有一次編排元旦晚會,缺一個唱京劇的人,我覺得自己可以試一試,從此就愛上了京劇。”澤昊說。
如果說像澤昊一樣親身加入藝術表演中的年輕人不多,那么在屏幕前熱愛經典藝術的年輕人的數量足以出乎很多人的意料。B站作為一個年輕化的網站,實際上隱藏著大量的經典老劇“劇迷”。
網易云音樂App中,有不少集納經典戲劇選段的歌單。其中名為“‘慎入’京劇入門洗腦有毒”的歌單最為火熱,播放390萬余次,收藏9萬余次。這份歌單中,《四郎探母——聽他言嚇得我渾身是汗》的評論超過7000條。
2.歷久彌新,“越看越有癮”
年輕人為何追逐經典老劇?文化評論人韓浩月稱,當下市場提供的傳統電視劇或網播劇精品內容還滿足不了網友龐大的需求,同時經典電視劇故事、人物有重新激發大家共鳴的特質,能讓網友有發言欲望。
他認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劇,具備故事性和文學性,觀眾看后能留下思考和啟發,會對觀眾的生活審美、文學審美提升形成幫助。
在一些視頻網站的評論區,年輕人紛紛留下了追經典劇集的獨特理解,比如有對《紅樓夢》中傳統風俗、禮儀的科普,也有對原著與電視劇劇情的詳細對比。他們聲稱,四大名著電視劇徹底碾軋很多當下大劇,越看越有癮,中華文化的韻味要到四大名著里品嘗。
幸運的年輕人也遇到了接地氣的藝術家。被譽為“中國專業民樂網絡直播第一人”的中央民族樂團中胡首席蔡陽,幾年前第一次在手機前拉二胡,便有20多萬人同時在直播間觀看。
3.閱歷在增厚,品讀更精微
背詩太難,唱出來如何?
在網絡音樂平臺上,有一張名字“奇怪”的專輯受到網友追捧——“請朗讀并背誦全文系列”,專輯里的歌曲來自中學語文課本里要求背誦的古詩詞。網絡音樂人趙景旭為這些詩詞譜上曲,樂器和旋律都充滿古意,動聽又朗朗上口。
每一首歌的評論區都有上千條評論,留言者幾乎都是90后、00后。他們一邊調侃著“這張專輯的作詞人是我見過最大牌的了”,一邊討論著詩詞背后的故事。許多人在評論里談到自己對詩詞的理解,隨著成長的經歷和心境的變化而更加深入。
“小時候不明白,現在懂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是一種內心的力量”“今天讀《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我體會到辛棄疾滿腔不甘的血淚”……網友深情的留言,盡顯經典詩詞千古流傳、長盛不衰的魅力。
古典詩詞中寄托的際遇和情感,依然能夠引起當下年輕人的強烈共鳴。長大后的他們隨著閱歷增厚,能品味出經典詩詞的醇厚,因而許多人“重新愛上”經典詩詞。
如今,澤昊所在的武漢大學京昆社團在不斷壯大,他們經常參與京劇主題的公益演出,把京劇的魅力分享給更多年輕人。
“我們不會為了傳播量而破壞或摒棄京劇的內涵精髓,無論年輕的觀眾有多少,我們都會一直唱下去。”澤昊說,“我相信年輕人隨著年紀的增長,會慢慢沉淀下來,喜愛這門慢的藝術,京劇受眾不會出現短缺,反而會日益增多。”他對此深信不疑。 (據新華網)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