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物賦彩小康 奏響文明華章”文創博覽會、高端論壇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部分)第三十屆學術研討會在太原市舉行。39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百名代表齊聚龍城,圍繞“文物+旅游”“文物+科技”新業態的發展探索,讓文物更好地講好歷史文化故事、更好地活化利用等話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文創產品活化文物資源
作為本次活動的重要一環,“文物賦彩小康 奏響文明華章”文創博覽會格外引人注目。
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管理處、西藏布達拉宮管理處和太原市晉祠博物館等近20家單位精心準備了近年來新開發的有用、有顏、有趣的文創產品,讓現場的游人愛不釋手。
近年來,全國各個博物館、文保單位把文創產品的研發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各地涌現出了眾多的優秀作品成為游客爭相購買的網紅禮物。岳麓書院與設計公司合作,收集、整理書院相關文化素材,并以此為基礎開發出了“文化范”十足的文創產品;山西晉祠博物館研發了300余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創意產品;太原天龍山石窟博物館在文創研發的過程中,緊緊圍繞館藏文物的特色,賦予文創產品獨特的文化格調,讓購買者可以“把博物館文化帶回家”。
文旅融合盤活文物資源
全國各家博物館、文保單位在做好文物保護的前提下,深入挖掘自身文化內核,開發了深受市場歡迎的文化和旅游產品,同時積極加入當地旅游聯盟,參加旅游宣介活動,使游客量逐年遞升。
太原雙塔博物館借助館藏《寶賢堂集古法貼》開展了傳拓研學活動,在教授拓碑技藝的過程中,融入了《寶賢堂》系列故事,使傳統文化與生活實踐有機融合,一經推出便引發了社會熱烈關注。岳麓書院推出的“涵育家國情懷 堅定文化自信——以全球華人國學大典為依托進行傳統文化育人”項目獲得第五屆全國高校“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示范項目。
高科技 助力文物保護利用
據晉祠博物館黨委書記郝教信介紹,晉祠對各類文物進行了數字化測繪和信息采集,建立了晉祠文化遺產數據庫和展示平臺;建設了館藏文物智能環境監測和智慧化管理平臺、古建筑(壁畫、彩塑)本體及保護環境監測系統;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利用新型材料和技術,對宋以來27件鐵質文物、270余件(套)古代字畫進行了修復等。
北京市頤和園舉辦《園說》展覽時,利用高科技設置的影像主題墻、文物全景展示、互動拍照、弧幕電影、線上云導覽等新型的布展方式獲得了巨大成功。上海豫園在5G助力下,客流量監控可以實現真正的實時性,通過可視化客流熱力圖快速掌握景區的人群分布,不僅可以判斷游客對景區內各景點的不同關注度和整體游覽動線,而且便于及時對人群過于密集區進行疏導。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