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損失不斷增加,重大自然災害乃至巨災時有發生,我國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嚴峻復雜,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劇。
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安全,風險意識不強,災害防治不力,就會威脅生命安全。一方面,對于各級各部門而言,必須牢固樹立風險管理和安全發展理念,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堅守安全紅線,關口前移,防患于未然,不斷提高災害防治能力,持續構筑生命安全防線;另一方面,災害無情、逃生有方,我們每個人都要增強“危”的意識,積累“救”的本領,提高自身對自然災害的應對能力。
未雨綢繆,緊繃“危機弦”。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對于自然災害,人類應秉持防患于未然、居安思危的態度。一項調查顯示,在地震災害頻發的日本,75%的學生認為“在不遠的將來,身邊可能發生大地震”,90%的學生表示“最擔心的災害是地震”。這樣強烈的危機意識自然催生出更強烈的安全意識,使得公民普遍具備迅速展開自救的能力。從管理效率的角度出發,提高公民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能力,無疑是最有效、最直接、效益最高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關口前移,念好“防字經”?!氨R未動,糧草先行”。在日常生活中要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并著力行動,讓防災減災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如何正確防災減災救災,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和掌握的知識技能。只要平時注重學習防災減災救災知識,就可以避免或減少不必要的傷亡和損失。
穩住陣腳,構筑“防護堤”。在災難發生時,現場非專業的普通民眾能否于第一時間內開展自救與互救,直接關系到救援的效果。因此,災害當前,千萬不能自亂陣腳、陷入慌亂,一定要確保自己免受二次傷害。比如,地震發生時,若在室內則要遠離易碎、懸掛的物體,尋找有安全支撐的小空間,用柔軟物品保護頭部。
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知沒有止境,防災減災、抗災救災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恒課題。只有每個人提升安全意識、普及自救常識,才能最大程度織密防災減災救災的網絡,從而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
(責任編輯:盧相?。?/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