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4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減輕災害風險 守護美好家園”,5月7日至13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根據《山西省減災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做好2022年全國防災減災日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市就組織做好2022年全國防災減災日各項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要求各縣(市、區)減災委員會、忻州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市減災委員會各成員單位要高度重視、精心組織,積極廣泛開展全國防災減災日各項活動,進一步強化全社會應急意識和應急技能,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守護忻州美好家園。
加強組織領導
突出“減輕災害風險 守護美好家園”主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部署,強調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終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不斷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加快構建抵御自然災害防線,全面提高重大自然災害抵御能力。今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十四五”規劃實施的關鍵一年,切實減輕災害風險,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生命安全,關系經濟社會安全,是共享全面小康碩果、守護美好家園的重要基石。各縣(市、區)、開發區和各部門要緊緊圍繞“減輕災害風險 守護美好家園”主題,充分認識到做好災害風險防范化解工作的重大意義,積極發揮減災委員會辦公室統籌指導、綜合協調作用,及時安排部署各項活動,督促指導各行業領域、各單位制定活動方案,廣泛發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防災減災活動,持續筑牢安全發展基礎,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營造安全穩定環境。
豐富組織形式
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
各縣(市、區)、開發區和各部門要緊緊圍繞活動主題,因地制宜,創新宣傳形式,策劃開展參與面廣、互動性強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廣大群眾防范化解風險的意識和本領。以城鄉社區、學校、醫院、機關企事業單位、廠礦企業、施工工地、大型綜合體等為重點,開展各類災害風險基本知識和防范應對技能宣傳教育,特別是要加強極端災害性天氣的風險識別和預警響應等宣傳教育,提髙公眾主動避災避險的意識和能力。要依托科技場館、公園、應急培訓演練和教育實踐基地、人防宣傳教育場所、公眾游樂體驗設施等,開展形式多樣的防災減災體驗活動。要充分利用新媒體、互聯網、廣播電視、科普場館等各類平臺,面向不同社會群體開發推送防災減災科普教材、讀物、動漫和短視頻等公眾教育系列產品。要繼續開展“專家技術進社區活動”,組織應急、紅十字、氣象、地震、消防等部門的專家或業務骨干,深入社區開展防災減災救災知識和應急救援技能專題講座,提升社區居民應對突發災害時的應急處置能力。要主動協調新聞媒體加大防災減災宣傳力度,對防災減災宣傳周活動以及各行業、各單位防災減災工作成效進行集中報道,營造良好氛圍。市、縣機關單位可結合實際,組織開展防災減災宣傳和應急演練活動,向機關干部和所在社區的居民普及自救互救基本常識和技能。
樹立風險意識
認真推進各類風險隱患排查治理
各縣(市、區)、開發區和各部門要聚焦重點區域、重點單位、重點人群,組織專業隊伍,做好城鄉社區、學校、醫院、敬老院、福利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和建筑工地、旅游景區、機場、火車站、城鎮燃氣、城市地下管網、泵站閘門等重要工程設施的風險隱患排查,強化屬地責任,堅持重心下移,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將各類風險隱患發現在基層、解決在基層。要深入推進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高標準如期完成2022年普查各項目標任務。按照“邊普查、邊應用、邊見效”的原則,積極配合省普查辦探索推進普查成果在全省自然災害防治和經濟社會發展相關領域的應用。要明確各類風險隱患管理的責任部門和責任人,制定切實可行的防范化解措施,強化風險隱患的實時監測、動態管理和先期處置,盡最大可能減輕災害風險,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關口前移
切實做好災害應對各項準備工作
各縣(市、區)、開發區和各部門要加強各類災害風險的分析研判,提前做好防范應對各項準備工作。要按照實用管用的原則,全面評估和修訂各類應急預案,在常規應急預案的基礎上,針對極端災害制定應對預案或工作方案,做到有備無患。要積極開展以應對火災、地震、洪澇、地質災害等為主要內容的應急演練,強化組織指揮、監測預警、災情上報、人員疏散、轉移安置、自救互救、善后處理等演練重點,提高應急能力。要健全完善應急物資保障機制,摸清應急物資儲備底數,結合本地區災害風險特點,有針對性擴充應急物資儲備規模,拓展救災物資品種品類,更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要求。要鼓勵引導不同社會主體和家庭個人儲備基本應急物資和救生避險裝備,持續推廣使用家庭應急包。要加強應急響應聯動和災害預警,健全完善工作機制和行動措施,做好避險轉移準備,統籌利用互聯網、大數據、自媒體等新技術新手段和應急廣播、大喇叭、吹哨子等傳統手段,打通災害風險預警“最后一公里”,切實做到及時轉移,最大程度避免人員傷亡。
夯實基層應急能力
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防災減災工作格局
強化基層基礎管理是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前提,各縣(市、區)、開發區和各部門要將提升基層應急能力作為本地區本部門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重要內容,廣泛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積極整合資源、統籌力量,全面加強基層應急能力建設。要以機構隊伍為重點,建立健全基層防災減災救災力量體系,加強災害信息員、安全監督員、應急志愿者等群防群治隊伍建設,通過資源整合、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實施社區應急服務行動計劃,推動增強城鄉社區防災減災救災能力。要以網格化治理為切入點,將防災減災納入基層網格化治理體系,建立健全激勵引導機制與協同機制,規范救災捐贈行為。要更好發揮金融、保險等市場機制在防災減災中的積極作用,優化災害保險的應急保障機制,完善風險融資機制,通過宣傳、科普教育等形式,提升公眾參保意識。要積極開展業務培訓,宣傳推廣典型案例,加大表彰獎勵,形成全社會參與防災減災的良好氛圍。(記者李濤)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