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三伏天的到來,溺水事故也進入高發季。從保護未成年人生命安全出發,開展防溺水安全教育,織密防溺水安全網,大有必要。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約有5.9萬人死于溺水,其中未成年人占據了95%以上。近年來,溺水是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殺手”,給很多家庭帶來不幸。溺水事件有許多相似之處:家長忙于工作,無暇照顧孩子;一些孩子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到陌生水域游泳,結果導致悲劇發生。也有案例是青少年結伴去游泳,看到小伙伴溺水后,急于救人,結果導致多人溺水身亡。從地點上來看,溺水事故多數發生在農村河流、水庫及無人看管的江河、池塘等野外水域,尤其需要格外警惕,未雨綢繆,加強防范。
中小學生生命安全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而現實情況是,不少中小學生一旦遇到溺水等險情,對如何自救或營救他人,往往不知所措,折射出了學校生命安全教育存在短板。
每年暑假,教育部門都會下發通知,要求根據當地實際,結合學生群體年齡特點,以農村學生、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為重點,通過各種載體廣泛宣傳預防溺水安全常識和自救方式,提高學生的避險防災、自救自護和科學救援的能力。同樣,世界衛生組織在提出避免溺亡的應對措施中的一條就是,教會學齡兒童基本的游泳和水上安全技能。
及時做好預防管理、安全教育、聯防聯控和監督檢查等工作,是有效防范未成年人溺水事故發生的“必做題”。比如在聯防聯控落實中,要注意排查安全隱患。對于水坑、水塘、水溝、水庫、河道等容易發生溺水事故的區域、場所,不僅要有醒目的警示牌,還要安排管理人員和專業救援人員加強巡視。
防溺水重在防。降低學生溺水事故發生率,減少悲劇的發生,必須補上各方的責任缺位,補齊學生溺水事故背后的安全短板。相關部門應突出早預防干預機制,強化預防溺水宣傳教育。學校應加強安全教育,家長應切實盡到監護責任,確保未成年人自覺遠離危險水體、掌握自救互救技能。相關部門特別是水域管理責任人,要研究把握學生溺水事故的特點和規律,查找工作薄弱環節,制定完善應急預案,確保及時發現和有效處置。
緊盯重點危險水域,各級各地有關部門都要及時對轄區內易發溺水事故的重點危險水域進行排查整治。同時,不管是學校,還是家庭,抑或是社會相關領域,都要積極行動起來形成合力,下好預防學生溺水事故先手棋,筑牢安全屏障,用最有效的措施守護好孩子們的安全。這是對生命負責,也是對青少年的未來負責。
(沈 峰)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