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我省部分地區降水增加,防汛形勢嚴峻復雜。
防汛事關重大,責任重于泰山。今年以來,我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防汛救災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國家防總有關要求,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抓細抓實各項防汛救災措施,提前做好各種應急準備,全方位提升災害防御能力,堅決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各級各部門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錨定“人員不傷亡、水庫不垮壩、重要堤防不決口、重要基礎設施不受沖擊”的“四不”目標,強化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措施,貫通雨情、水情、險情、災情“四情”防御,堅持問題導向,全面落實各項防范措施,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做好防汛關鍵期各項工作,堅決守牢防汛安全底線,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近日,本報記者赴防汛相關部門、重點水庫、省內河流重點河段、在建工程等地進行了采訪。
當好氣象防災減災“消息樹”
“14時,受西風槽東移影響,一條颮線正向山西西部推進。”7月20日,山西省氣象臺值班室內,首席預報員袁懷亭和同事王曉麗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腦屏幕,在一張張衛星云圖、一個個氣象數據中捕捉天氣的細微變化。
“今年,受極地冷空氣和西南暖濕氣流輸送通道受阻,冷暖空氣交匯相對較弱的影響,6月以來,我省降水除運城接近常年同期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區都較常年同期偏少,且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多局地強對流天氣。我們必須把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和短臨預警做好做精,切實發揮氣象預警的先導作用。”省氣象臺臺長武永利介紹。
氣象是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目前,我省已進入“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天氣形勢多變,強對流天氣開始增多。省氣象局聚焦關鍵性、轉折性、災害性天氣,壓實氣象服務責任,強化遞進式、漸進式、滾動式預報預警服務,及時向黨政主要領導及防汛抗旱指揮部發布《重要氣象報告》,第一時間與防汛抗旱部門開展會商研判,向應急責任人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各級氣象部門嚴格落實“一把手”負責制,堅持24小時值班值守,不間斷分析天氣形勢,開展滾動監測預警,做到及時研判、靠前指揮、全員上崗、有效處置,切實發揮氣象預警的先導作用。省氣象局局長胡博表示:“為當好氣象防災減災的‘消息樹’,讓氣象預警信息跑在災害性天氣前面,我們強化了直達黨政領導的信息報告機制和臨災‘叫應’機制,對于高級別預警要及時、果斷‘叫應’;加強了與相關部門信息共享,充分考慮降雨疊加效應,做好對城市運行、農業、交通運輸等的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
同時,全省氣象部門還要緊盯重點領域及高風險、高敏感區域,加強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滾動做好高溫干旱、暴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和短臨預警。并利用各種技術強化面向公眾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切實為全省高質量發展和防汛安全提供優質氣象保障。
“根據最新模式預報和實況監測,預計20日下午到21日前半夜,忻州西部、朔州、呂梁、太原、晉中、臨汾、運城、長治、晉城等地的部分地區會有雷暴大風、短時強降水等強對流天氣。預計21日東部部分地區還有強對流天氣。這個可以發送到預警中心了。”袁懷亭將簽字確認的信息遞給助手,就又開始了新的忙碌。
張麗媛 武雅麗
地質災害防治有了“千里眼”
“山西是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實驗省份。目前,全省共建設監測預警實驗點2283處,安裝監測設備1.73萬臺套,監測預警數據省部同步。”7月19日,山西省地質環境監測和生態修復中心的工作人員認真介紹著我省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情況,記者隨意說了幾個監測預警實驗點的名字,隨著點擊鼠標聲音,這些點位的實時數據便呈現在電子大屏幕上。
我省境內溝壑縱橫,梁峁連綿,為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形落差大,自然地質條件脆弱,地質災害隱患點多、涉及面廣,地質災害防治任務艱巨。面對“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的到來,該中心加強人員值守,對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及時預警,通過各種渠道發布各類地災防治信息。
山西省地質環境監測和生態修復中心主任劉瑾介紹:“地質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及應急平臺于2017年建成投入使用,省、市、縣各級用戶都可以共享使用,各個監測預警點的數據如發生異常,將觸發報警,系統會自動發短信給相關責任人,通知其現場查看,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從手工預報到建成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系統,再到完成精細化預警升級,近年來,我省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已進入數字化、智能化時代。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負責人郭建立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也是預防地質災害發生的有效手段之一,山西省地質環境監測和生態修復中心建成了省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及可視化會商系統,每逢汛期,就會同山西省氣象臺開展全省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預警災種主要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
有了“千里眼”,勝似十萬兵。2021年6月至今,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共發送黃色以上等級預警短信119萬多條,預警短信發送對象為隱患點監測人員、縣鄉村防災責任人、監測預警實施單位等。兩年多來,先后成功預警了2023年5月6日的長治市沁源縣學孟村東北滑坡、2022年9月25日的呂梁市中陽縣邢家塔移民村滑坡、2021年10月6日的臨汾市蒲縣蒲城鎮昕水灣花苑小區崩塌、2021年7月22日的晉城市陵川縣禮義鎮大義井滑坡等40多處地質災害,緊急轉移撤離人員1790人,有效避免人員傷亡742人。
李全宏
緊盯重點 守住水旱災害防御目標
7月17日7時,襄汾縣南賈鎮上魯村汾河岸邊,柴莊水文站職工薛煒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看水位、測流、定線、整編、分析……薛煒用電腦分析水情信息后及時向臨汾市水文水資源勘測站匯報。“水文站是第一手水文數據的獲得者,每組數據顯示著河流的實時‘體征’,測報數據對下游防洪減災、水利工程和水量調度做服務,容不得一絲懈怠。”薛煒說,“水文站每天8時準時上報水情信息,365天風雨無阻,汛期監測和匯報的頻次達一小時一次,有時甚至更短。進入汛期,我和我的同事們24小時堅守崗位。”
汾河水庫作為省城太原第一道防洪屏障,防汛安全尤為重要。在水庫調度值班室,工作人員關注天氣預報和山洪災害預警平臺,全面查詢水庫上游流域雨情信息,檢索防洪預報準確信息;工作臺上,備齊了水庫汛期調度運用計劃及批復文件和防洪搶險應急預案及上報文件等技術措施,全面指導水庫防洪運用工作;在視頻監控大屏上,閘門設備待機備汛,壩下河道已加固疏浚,全體員工集體清理大壩背水坡雜草,加強工程隱患和薄弱部位巡查,確保水庫防洪運用安全。“自7月中旬以來,水庫全體員工已進入防汛關鍵期的戰備狀態,24小時值守崗位,各司其職、恪盡職守,確保安全度汛。”山西汾河水庫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元貞說。
當前,我省已經進入“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7月13日,省水利廳召開防汛調度專題會,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防汛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對防汛工作的決策部署,全面部署“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水旱災害防御各項工作,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做好防大汛、抗大洪各項準備,牢牢守住水旱災害防御目標。
“目前,防汛的重點工作要突出中小河流洪水防御,重點關注不達標堤防段,緊盯穿堤建筑物,加密巡查頻次,及時發布河道洪水預警,科學有序防范應對;要突出水庫和淤地壩防御,全面檢查水庫溢洪道、放水設施等關鍵部位及防護措施,嚴格落實淤地壩巡查管護措施;要突出山洪災害防御,緊盯山洪災害重點防御區和強降雨重合區,滾動做好預報預警,轉移群眾要及時、堅決、果斷,做到應急有響應、撤避有線路、避險有場所、轉移要安全;要突出在建工程防御,嚴格落實在建工程施工度汛措施,加密巡查頻次,合理安排工期,確保度汛安全;要突出防汛抗旱兩手抓,確保城鄉及農村生活供水和農業灌溉用水。”省水利廳水旱災害防御處處長侯建強說。
范珍
提前謀劃 筑實汛期每一道防線
7月6日,我省在晉中市榆次區田家灣水庫區域開展防汛綜合應急演練,旨在有效檢驗防汛應急預案的科學性、實用性、針對性,進一步強化應急機制、錘煉救援隊伍,提高全省防汛搶險救援實戰能力。
今年以來,我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汛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國家防總和省委、省政府關于防汛工作的決策部署,層層壓實防汛抗旱責任,精心組織完善預案,細致排查整治風險隱患,扎實開展防汛應急演練,全力做好洪澇災害防范,省防指落實了全省22個重點防洪城市、45個重點防洪縣城、611座水庫和黃河、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重點河道堤防的防汛行政責任人,形成了緊密有力的防汛抗旱責任體系。
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提前謀劃,全面安排。今年以來,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先后印發了《2023年全省防汛抗旱工作要點》《關于做好2023年防汛備汛工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防汛抗旱風險隱患排查整改的通知》等,從防汛責任落實、防汛備汛準備、隱患排查整改、水庫安全度汛、人員轉移避險、黃河調水調沙等多個方面作出部署。
我省緊抓防汛備汛關鍵期,加強汛前檢查和風險隱患排查工作。自今年3月份起,各地和省直有關部門相繼開展了汛前檢查和督查工作。截至汛前,省市縣三級共排查整改各類風險隱患877處,從源頭上有效化解防汛安全隱患。入汛后,把防汛抗旱風險隱患排查整改列為重點工作,切實摸清防汛安全風險,對重點隱患問題逐一建立整改清單,逐一進行銷號管理,從源頭上防范化解洪澇災害重大風險。
我省始終堅持問題導向,針對基層預案響應不及時、措施不具體等問題,及時組織市縣修訂完善了各級防汛抗旱應急預案。各地各部門堅持平戰結合,結合防汛實際開展應急演練、業務培訓。截至汛前,省市縣三級共組織防汛業務培訓1263次,培訓140327人;各級各部門開展防汛演練887次、參演人數103567人。
與此同時,我省加快補齊短板,做好應急準備。及時開展防洪工程設施水毀修復,13座水庫、276處堤防、39處護岸在6月底前已全部修復。強化部門聯動,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及時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堅持“人防+技防”并重,突出群測群防,完善專業隊伍駐守制度,累計對2236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了監測預警設備,切實提高監測效率和精度。
張毅
“海綿”建設 讓城市防洪更有韌性
7月15日,長治市主城區石子河南岸調蓄池旁,工人們正在給新鋪設的草皮澆水。這個長治“海綿城市”的重點工程,主要包括了工藝結構、通風除臭、進水井、管道等諸多建設內容,于去年12月底主體竣工,今年4月底完成設備安裝,日前剛剛結束池體上部的“海綿”園林景觀造型建設。
“它就像一個大池塘,下雨時將過量的雨水收集起來,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再通過污水管網輸送至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再排入河道,而潔凈的雨水可以直接排入河道。”長治市排水事務中心副主任李亞敏告訴記者,“作為長治‘海綿城市’建設的配套設施,這里將為雨季城市安全度汛發揮重要作用。”
據了解,長治市主城區目前已建成2個調蓄池,石子河南岸這個新建成的容量為1萬立方米。另一個位于石子河北岸,調蓄池容量為13000立方米,在“七下八上”防汛應急的關鍵期,它們與當地近年來持續建成的各類“海綿”設施,一道筑起抵御城市內澇的銅墻鐵壁。
自2016年啟動“海綿城市”建設以來,長治市啟動實施“三河一渠”綜合整治工程、黑臭水體綜合治理等項目,建成濁漳河南源北寨上游人工濕地,完成主城區和長北污水廠地表三項V類提標改造,圍繞漳澤湖水質改善和生態環境提升,重點開展上游縣區源頭治理、企業排污治理達標、主城區廠網河(湖)工程、濕地水體治理、漳澤湖沿岸塌陷治理五大工程,建設雨水泵站、CSO調蓄池、調蓄湖,城市易澇點基本消除。
在“海綿城市”建設中,長治的腳步從未停歇。今年4月,主城區經六支路“海綿化”改造開工;5月,城南生態苑“海綿化”升級改造完工,成為長治第一個融入“海綿理念”的公園;6月,延安南路、潞陽門路、長邯路、府西路陸續進入完工或施工階段。
眼下,針對境內太焦鐵路沿線下穿7座立交橋,普遍存在汛期排水不暢的情況,長治市持續展開內澇整治。7月18日,捉馬大街、北環路兩條道路下正在各新建一條雨水主管道,從立交橋到長北干線,專門收集橋下積水,原單立篦雨水口改建為雙平篦雨水口或聯合式雙篦雨水口,加大對地面水的收水能力。同時,通過在兩側引橋高點設置橫截溝,立交橋低點重建兩道排水溝,減少了橋下的匯水量。
長治市住建局總工程師孫維全表示,作為全國首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長治市堅持源頭控制、過程轉輸、末端系統治理,全力推進實施生態修復、防洪排澇、水環境治理、水資源利用、城市更新、工業基地建設六大類49個工程項目,把“海綿城市”理念融入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生態功能修復、居住社區建設等工作,提高了水資源涵養、蓄積、凈化功能,也讓城市防澇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李家鳴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