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6月,劉女士在網上訂購了一雙鞋子,網上支付訂金后,第二天因為不合適于是申請退款,并通過客服完成了退款流程。當天晚上,劉女士突然接到“客服”的電話,稱由于系統問題無法辦理退款,需要通過另一種方式辦理。對方還準確地說出了劉女士購買鞋子的下單時間、單號、商品名稱、收貨人姓名及地址等。
劉女士深信不疑,打開了對方發來的退款頁面,并按提示操作,輸入了自己的銀行卡號、身份證號碼和綁定的手機號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隨后劉女士竟收到了銀行 14500 元的消費扣款短信提醒。在劉女士與客服的多次溝通中,客服均稱未透露客戶信息,拒絕解釋與賠償。
無奈之下劉女士進行投訴。經調查發現,由于該電子商務網站存在漏洞,不法分子利用漏洞獲取到用戶個人信息,然后假冒客服實施了詐騙。隨后,在各方的積極配合下,終于將該犯罪團伙粉碎。

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網上購物方便、快捷的優勢使其成為老百姓消費的首選。然而,隨之而來的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的現象層出不窮。
眾所周知,人們在網上進行購物時,必然會填寫自己的真實姓名、家庭住址、聯系方式、銀行卡號碼等,然而這些個人信息的泄露就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在網購時最大限度保護個人信息的安全呢?
1. 選擇在可信賴的終端和網絡上進行網購操作,如自己的個人計算機和手機移動網絡等。公共網絡和公用計算機容易存在釣魚軟件或漏洞,導致個人隱私泄露。
2. 不要使用任何容易破解的信息作為密碼,如生日、電話號碼等。密碼口令最好包含數字、英文字母和特殊字符。
3. 使用正規的大型電子商務網絡系統。這些電子商務公司一般都會發布隱私保護條款,需要仔細閱讀,了解其收集了哪些信息,以及要如何使用這些信息,做到心中有數。
4. 使用信用卡和借記卡進行網上交易,會相對安全。如果發現付款有問題,可立即提出質疑,并在問題解決之前拒絕付賬。
5. 我們要時刻保持維權意識,發現問題應立即與平臺取得聯系,提出質疑。一般在電子商務的網站上都會提供客服電話、郵箱地址、在線即時通信鏈接等。如果該平臺不能合理地解決有關問題,可與其主管部門聯系。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