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關是具有光榮歷史的革命老區。
這座曾經干旱貧瘠的山城,如今正邁步走在鄉村振興的大路上:一條條寬闊的公路連接著鄉村城鎮;一座座大棚整齊地排列在沿路兩旁;荒山披綠,松柏青翠,清香馥郁,亭臺小榭鑲嵌其中,時隱時現……當地人最為樂道的是有機旱作農業和生態建設給山城帶來的巨變。這是他們戰勝干旱貧瘠的“法寶”,是他們幸福生活的保障。
好日子像西紅柿一樣紅
6月29日,在壺關縣店上鎮紹良村陽光種養專業合作社,西紅柿的出貨車正排著隊徐徐開出。“這種出貨的情形一直要持續到10月底。”合作社負責人栗交忠一邊幫著裝車,一邊拍著車笑瞇瞇地說。
壺關山高林密,空氣優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干旱少雨、雨熱同期,經農科專家實地考察,給出試種旱地西紅柿的建議。
有機肥滋養下的西紅柿生長健壯,結合其他有利條件使得旱地西紅柿具有特別的沙、糯、綿、甜的“天然好味”和綠色、安全品質。“清明節一過,我們就來育苗了。一天80元,一直能干到國慶以后。”65歲的侯悅娥喜笑顏開。
旱地西紅柿供不應求的局面,得力于壺關縣委縣政府不遺余力地宣傳、推薦。從國家級旱地晚播西紅柿標準化種植示范區,到獲得“國家地理標志商標”認證,壺關縣重視品牌建設,圍繞打造“中國北方旱地西紅柿之鄉”目標,堅持把旱地西紅柿作為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來抓,出臺獎補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擴大種植規模,發揮帶動效應。目前,壺關縣已形成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種植格局,種植面積5萬余畝,年產量近40萬噸,總產值達到10億元。“咱們西紅柿品質好,價格合理,深受市場的青睞。一上市,就有全國各地30余家客商來聯系貨源。”栗交忠介紹。
大戶注冊品牌,通過電商等渠道把店上鎮的西紅柿賣到全國,“55元一盒12個的‘栗晉柿’高品質西紅柿去年在網絡上賣了兩萬多單,行情很好。”栗交忠樂得合不攏嘴。眼下,紹良村建成了兩條年產200萬瓶西紅柿醬的生產線,年可加工600萬斤西紅柿。制作品牌西紅柿醬可以把種植戶的利潤再次提高,而且不用擔心種植面積擴大后的市場擠壓難題,也能保障旱地西紅柿這個主導產業讓村民持續增收。
小米加香菇生活甜如蜜
壺關縣晉莊鎮榮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的小米種植、全國總工會扶持的香菇產業,發展勢頭喜人,讓老百姓從早到晚樂呵呵地忙碌,把生活過得如蜜一般甜。
7月8日,記者走進晉莊鎮北莊村香菇種植產業基地,只見一座座香菇大棚里擺放著排列整齊的菌棒。“這些菌棒都是在恒溫狀態下經過120—130天的精心培育,這樣的菌棒不僅發得好,而且能保證出菇的品質。”村民楊秀平一邊摘著菇一邊得意地介紹,“我們這是泉水香菇,泉水滴灌,果木菌棒,品質一流。”
近年來,北莊村形成了香菇種植“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實行統一進料、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統一銷售,整合土地生態資源,優化產業發展結構,逐步把荒山變成金山銀山,將過去的偏僻村莊變成如今的幸福家園。
“今年,我們還將繼續擴大香菇種植規模,延伸產業深加工和循環生產菌棒有機肥,為全縣打造北方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作出北莊貢獻。”該村村委會主任楊國良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晉莊小米由來已久,其高產栽培技術屢獲國家級殊榮。郭辛發是晉莊村的谷子種植戶,近幾年通過使用滲水地膜覆蓋穴播技術種植谷子,畝產量明顯增加。“我今年種了5畝谷子,畝產1200斤,每斤小米6塊多,百余斤一上午全賣出去了。”郭辛發很興奮,“明年我還打算擴大谷子種植面積。”
目前,晉莊鎮開始在全鎮范圍引導實施滲水地膜覆蓋、綠色防控等先進旱作新技術。同時引進現代經營模式、經營理念,積極探索小雜糧產業化新路徑,逐步形成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優勢產業。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擴大種植范圍,深入挖掘小米文化底蘊,不斷延伸小米產業鏈條,增加優質小米產業附加值,實現好米變名米,力爭將晉莊小米打造成為山西小雜糧王國的一張亮麗名片。”晉莊鎮鎮長李曉波對晉莊小米前景信心滿滿。
鄉村旅游天地寬
穿山入院,中西合璧的農家小院里,果樹露臺,一應俱全。孩子們一串串銀鈴般的笑聲蕩漾在整個山花綠影中。快樂因親山近水而滋長,在笑聲中,鳳凰山莊·棲山舍咖啡館里又迎來一撥客人。
推開窗戶,山水美景盡收眼底;走出窯洞,田園風光皆列眼前。這就是位于壺關縣集店鎮嶺東村舊址,因傳鳳凰落山而得名的鳳凰山莊。89%的森林覆蓋率,緊鄰長治東高速口1.5公里,300孔保存完好的原始窯洞和70多個窯洞小院,讓這個山村有了開發的基礎。
鳳凰山莊和嶺東村合作成立了長治首家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利用嶺東舊址163畝集體用地、山林、道路、公共設施等集體資源,折價400萬元,占股20%,共同開發鳳凰山莊鄉村旅游,構建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收益有分紅”的合作經營新模式。目前,嶺東村股金分紅每年9.2萬元,群眾務工收入達60余萬元,土地流轉年收入8萬余元,村民實現了薪金、股金、租金三金分紅。
“以前,漫山遍野的山杏都爛掉了。如今,城里人十元五斤搶著要。”留守在家的劉書法除了享有入股分紅外,還在鳳凰山莊打工。工作之余,他總是順便摘兩筐山杏,守在鳳凰山莊門口,一上午能賣一二百元。“來的人多了,咱的錢袋子也就鼓起來了。”
山莊先后開發30套民宿,十余套娛樂設施,日接待能力已達500余人次,目前,接待團建團體隊伍突破6000人次。通過鄉村旅游產業直接或間接輻射周邊4個村313戶村民增收293萬元。鄉村旅游已然成為提振鄉村經濟的重要支柱。
“從原汁原味的山鄉旅游,到訂單式發展‘北京紅’辣椒種植,再到全市唯一手續齊全的林麝養殖基地,我們在鄉村振興的路上越走越有信心。”鳳凰山莊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立剛如是說。
記者手記:
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池水,現如今,在那連綿起伏的山嶺上,金黃色的連翹花漫山遍野,山鄉盛開“脫貧花”;在那泉水滴灌的沃野上,一朵朵香菇長勢喜人,田間撐起“致富傘”……貧困戶脫貧了,貧困縣摘帽了,有機旱作農業的推廣,鄉村旅游的發展,使壺關縣處處呈現出“而今邁步從頭越”的昂揚態勢。
原生態的農家窯洞,搖身成了人人向往的沉浸式鄉愁體驗館;昔日的羊腸小路,轉眼成了拾階而上的花間慢行路,穿過花香,披著陽光,洗盡喧囂;摘一捧瓜,采一籃果,嘗一顆酸甜。綠色掩映中的山村生活還可以這樣愜意。
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山城壺關正大步向前。
本報記者李楠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