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原平市聚焦“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的主責主業,縱深推進黨建引領小區治理,通過織密小區組織網、治理網、服務網,形成黨建引領、協同聯動、高效有序的小區治理工作體系,持續提升小區治理和服務能力水平。
織密小區組織網,黨建引領聚民心
小區是城市肌體的“單元細胞”,原平市聚焦小區黨建,織密組織網,將黨組織優勢轉化為小區治理、集聚民心的強大動力。
織密織牢組織體系。探索實施“小區(網格)黨支部(總支)—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三級組織體系,在307個小區組建黨總支52個、黨支部255個、樓宇黨小組2025個,采取“社區選任、個人自薦、群眾推薦”等方式引導124名離退休黨員、37名退役軍人黨員、146名居民黨員擔任小區黨組織書記,選優配強黨員中心戶2874名,實現了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
建立健全聯動機制。構建黨建引領下的小區黨組織、物管會、物業服務企業三方聯席會議,采取小區黨組織提議、聯席會議商議、業主大會決議、物業和其他組織服務“三議一服務”工作模式,解決小區重點問題事項837項,認領小區居民微心愿623件,形成了共商共建的小區治理模式。
凝聚發揮黨員力量。制定黨員參與城市基層治理雙重考核實施細則,建立黨員參與小區治理積分和定期反饋公示制度,組織轄區內5012名在職黨員全部到居住地小區報到,設立黨員先鋒崗1253個,全面參與創衛復審、疫情防控等重點工作,為群眾辦實事913件,累計服務居民1.9萬余人次,小區居民滿意度得到了大幅提升。
織密小區治理網,同頻共振安民心
小區是城市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原平市堅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持續在精細化、智能化管理上下功夫,不斷提升小區治理軟實力,讓小區居民住得安心、住得舒心。
強化機制設計。創新建立城市治理“1+6”制度機制,圍繞組織建設、隊伍建設、基礎保障3個方面,出臺調度通報、動態管理、跟蹤問效等16項配套機制,明確小區黨組織、物管會(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職責任務,建立小區黨建聯席會議、應急管理、幫辦代辦、積分管理等10項規章制度,明確責任目標,明確責任主體,讓小區治理責任上肩。
匯聚治理力量。立足社區黨建聯盟作用發揮,建立市直單位包聯小區制度,組建107支黨員突擊隊、307支志愿者服務隊、32支干部應急隊全部下沉小區,5000余名在職黨員包聯樓宇;健全兩新組織參與城市治理機制,引導社會組織進駐小區黨群服務站,300余名快遞、外賣小哥參與小區治理,形成多元共治合力。
摸清治理底數。開發基層治理數據智慧管理平臺,社區、轄區單位等力量下沉小區,精準摸排治理力量、人、事、物、關系、隱患六大類要素,分類納入平臺并動態更新,對18.3萬城市常住人口、3.4萬重點人群、9.7萬個市場主體分類進行動態管理,促進小區治理科學化、精細化和智能化。
織密小區服務網,多方聯動貼民心
原平市主動適應城市發展新形勢新任務,把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作為小區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在黨建引領小區治理上蹚出新路子,實現小區服務“零距離”。
做優服務平臺,提供“一站式”服務。街道、社區、駐區單位等多向發力,打造“中心+站點”黨群服務新模式,延伸服務觸角,通過新建一批、協調物業用房和小區配套用房共享等形式,打造小區黨群服務站70個,提供黨員教育、矛盾調解、幫辦代辦、群眾議事等“一站式”服務,面對面解決群眾“煩堵難”問題。
健全服務機制,提供“三單式”服務。推行“三單式”服務模式,通過“群眾點單、小區黨組織派單、黨員接單”,著力解決小區居民急難愁盼問題。今年以來,各小區黨組織累計采納群眾建議577條、動員黨員接單917次,解決小區居民問題1013件,化解群眾糾紛矛盾214條,有效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整合多重力量,提供“多元化”服務。以小區黨組織為主導,以物業企業、社會組織、小區黨員、志愿者、新就業群體為抓手,全面構建“1+N”服務模式,凝聚多重力量,提供政策引導、志愿服務、上門代辦、跑腿送貨等多元化服務,共解小區治理難題。北城街道城西社區依托駐區力量,組建6支隊伍,累計開展志愿服務17次,為小區居民提供精準服務,獲得了小區居民的肯定。(本報通訊員)
(責任編輯: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