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會村黨建廣場。 本報記者 宮愛文攝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近年來,河曲縣唐家會村抓住黨建引領產業振興這個重要引擎,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統籌整合政策、項目、資金、人才等資源,積極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拓寬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切實推動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產業振興的發展優勢。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根本保證。近年來,唐家會村牢牢抓住“三農”工作不放松,堅持以黨建引領農業農村工作,努力創建服務型黨組織,把握地方特色,聚焦產業發展,持續增加村民收入。特別是今年,通過建設“五好支部”、強化政策學習、完善崗位職責、優化網格設置等舉措,加強了文明村創建,壯大了集體經濟,促進了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如今的唐家會村,柏油路寬敞通暢、房前屋后干凈整潔、田園里景色宜人……一幅生態秀美、生活富裕的文明幸福美麗畫卷,正在這片土地上徐徐展開。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一支素質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干部隊伍,是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的關鍵。為此,唐家會村在換屆選舉中支書主任一肩挑,進一步優化了班子的年齡和文化結構,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成員,其中從黨員帶富能手、產業帶頭人等群體中選配村黨支部人選,從而奠定了鄉村振興的基礎。
產業發展既能增加村民收入,又能壯大村集體經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舉措。唐家會村不斷在“特”字上做文章,久負盛名的紫皮大蒜是唐家會村的特色產業。為了推動產業發展,以“一鄉一業”項目每畝補貼1000元的助農政策,點燃村民種植熱情,增加紫皮大蒜種植面積。在大力發展紫皮大蒜種植的基礎上,嘗試特色新品種的引進,今年全村種植貝貝南瓜100畝,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10萬元。
唐家會村于2009年開始建溫室大棚,截至今年,共建設成97座,占地面積230畝。每座大棚年收益平均達到3.5萬余元,帶動了71戶213人和建檔立卡戶8戶18人致富。去年以來,該村又投資336.5萬元對97座溫室大棚進行全覆蓋改造提升,把綠色采摘與批量生產有機結合,再一次掀起了村民大棚種植的熱潮。在此基礎上,唐家會村通過黨員包聯機制,形成11個互助組,分別負責自動化耕種、技術指導、產品銷售和生產物資供應,突破了好多單戶難以完成的瓶頸,極大地激發了村民的發展興趣,可實現年產值1000余萬元,戶均收入達到4.3余萬元。
目前,規模果蔬種植、大蒜種植、紅辣椒種植、規模雞養殖、梅花鹿觀光養殖等項目已成為唐家會的特色產業。同時,不斷延伸產業鏈條,發展產業延伸型經濟,適時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嵌入“臘八蒜醬菜加工”、“農家樂”、服裝加工、休閑游樂園等特色加工和服務項目,通過以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領辦經濟實體的形式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550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77.6萬元,村民人均增收14459元。
為進一步壯大產業,唐家會村深入挖掘旅游資源,投資380萬元,利用村集體建設用地建成集兒童游樂、水上樂園、“滑世界”三大主題于一體的休閑游樂項目。每逢節假日和旅游旺季,日接待上千人次。截至目前,僅休閑游樂園已收入140萬元。
在黨組織的推動下,按照美麗鄉村建設試點項目“圍繞一條主線,做好五個結合”的總體思路,唐家會村依托民俗文化、黃河文化等文化資源,加大對農業資源和生態資源等三大特色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延伸產業鏈,擴展農業功能,推動農業與旅游業等其他產業的融合,形成有特色的本地化產業集聚區,涵蓋黃河觀光、民俗文化傳承、田園觀光、農業科普、田園采摘、房車露營、兒童游樂園、老村體驗等多種產業發展模式于一體的美麗鄉村連片區,形成規模效應,推動村集體增收和村民致富。 (王春梅)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