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岢嵐縣作為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視察地,始終牢記“擼起袖子加油干”的殷殷囑托,推動多元力量在社區聚合,有效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和服務創新水平,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優化縣城環境、提升縣城品位、助力縣域高質量發展。該縣廣惠園社區入選首屆中國鄉村振興品牌大會“鄉村治理優秀品牌案例”,被評為“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
以社區“通經絡”促進“強體魄”,打造宜居縣城。該縣大力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推進社區水電路網完善、背街小巷整治、老舊小區改造、廣場綠地建設、文娛設施供給等,著力打造宜居宜業的生活空間、綠水青山的生態空間、便捷高效的生產空間,以社區建設打通基層治理“經絡”,建強宜居宜業宜游縣城“體魄”,進一步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和公共服務承載能力。
以社區“一站式”支撐“優服務”,打造幸福縣城。著眼于滿足居民需求和提高社區服務質量,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構建“社區組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社區黨建格局,構建起以5個黨群活動中心為龍頭、以30個社區黨群服務站為主體和以社區物業、就業中心、衛生服務站、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兒童之家、警務室、志愿者服務站等服務網點為支撐的“一站式”服務體系,增強“15分鐘便民生活圈”服務功能;推行窗口通辦、專業代辦、志愿幫辦、便民助辦等多種服務;跟進落實線上線下民事需求征集、“社區吹哨、部門報到”和機關黨員干部進社區“雙服務雙報到”等機制,真正把提升居民幸福指數放到工作第一位,落實到行動上。
以社區“小網格”撬動“大治理”,打造和諧縣城。該縣把網格作為基層治理的“前端觸角”、維護和諧的“第一陣地”,建成社區治理大數據平臺,將網格管理與數據平臺貫通,將縣城5大社區劃分為45個網格、394個微網格,配齊團隊;延伸設置小區長、樓長、單元長和聯戶長,實現“人進戶、戶進房、房進網格、網格進圖”;對網格內“人、房、物、事、組織”精準管理。建立網格治理管理運行、服務保障機制;依托社區服務中心、矛盾調解中心、法律援助站、警務室等機構,推行“摸排—建檔—研判—交辦—銷號”工作法,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切實解決好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實現“大事全網聯動、小事不出網格”。
以社區“興文化”引領“樹新風”,打造文明縣城。該縣將強化社區文化引領能力作為社區治理的重要抓手,結合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大力弘揚厚德、明義、崇信、尚實的精神,完善宣傳社區民約,建起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156個;推進機關單位與小區開展“結對共建”,引深“八爭八創”文明創建,長效開展道德講堂引導、文明習俗培育、孝善基金獎補、“愛心超市”激勵等活動;著力打造“道德模范”“岢嵐好人”“文明家庭”等社區主題街景、公園、廣場,大興文旅季、讀書月、社區文藝匯演等群眾文化活動,廣泛開展社區文明評比,推動該縣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年度測評中位列全省前茅。
以社區“穩就業”帶動“促增收”,打造宜業縣城。該縣推行排查并宣傳、培訓并辦證、職介并輸出、服務并獎勵的“四并”工作法,打通“產業找就業”通道;落實培訓就業、以工代賑、企業拓崗、公益崗安置等一攬子措施,建立用工務工信息對接平臺,持續打造就業服務中心、零工市場和勞務經紀人隊伍;加強幫扶車間和合作社規范運營,對接開發區企業提供就近就業崗位;嚴格落實技能培訓獎補、務工交通補貼和穩崗就業政策,推動群眾穩定增收。 (本報通訊員)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