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保德縣把小區黨建作為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突破點,圍繞“黨建層層有引領、自治人人有參與、需求件件有落實、服務事事有指引”的工作目標,探索社區治理新方式,深入推動城市黨建實現從“行動式治理”到“常態化治理”的轉變。
“貼近式”工作法,筑牢小區黨建“紅色堡壘”。織密建強距離居民最近、居民感受服務最直接的小區組織體系。將小區2096名黨員分為直管黨員、在職黨員、離退休黨員、流動黨員、其他類別黨員,建立了5個黨總支、56個黨支部,并從各類黨員中選拔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樂于奉獻的黨員擔任黨組織書記,實現了小區黨組織100%覆蓋。通過縣級層面的物業行業黨委與該縣東關鎮黨委聯動發力、一體化推進,全縣17家物業企業中,有4家單獨成立了黨支部、有7家分別成立了2個聯合黨支部,其余6家由組織部門選派黨建工作指導員,實現了物業企業黨組織100%覆蓋,為有效開展小區治理提供了組織保障。
“協同式”工作法,促黨建朋友圈“擴容升級”。堅持以黨建為紐帶,整合小區周邊黨建資源,發揮黨建聯建優勢。對照“八有”陣地建設標準,通過利用物業用房、聯建共建的方式,打造“1+N”式綜合便民服務中心,做到“進一扇門,解萬般事”,實現了56個小區黨建陣地全覆蓋,使居民“不出小區能辦事,小事辦在家門口”,切實享受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成果。
“上門式”工作法,推動社區治理“活力煥發”。為更好地解決社區居民的“急難愁盼”,保德縣引入縣音樂家協會、羽毛球協會、棋類協會、志愿者協會等7個社會組織,組建了56支志愿服務隊,落實1852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開展政策宣傳、矛盾調解、衛生環境清潔等志愿服務活動,并為嬰幼兒、孕產婦、老年人、困難群體等特殊人群開展“上門服務”,惠及群眾1660余人。
“典型式”工作法,打造城市社區“特色品牌”。脫貧攻堅期間建成的惠民社區,是全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社區黨委堅持黨建引領、加強治理跟進、配套基本服務,創新實施“1258”工作模式,致力打造“七色光服務”特色品牌,著力構建“核心引領,融合共建,多元共治”的社區治理“共同體”,先后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被中共山西省委授予“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環繞式”工作法,凝聚多方合力“握指成拳”。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社區治理的優勢、服務群眾的優勢。將制度建設作為破解社區治理短板、解決矛盾問題的重要抓手。為充分發揮社區工作力量充足、熟悉基層情況的優勢,縣住建局將21項物業管理權限下放給東關鎮人民政府,建立起“鄉鎮—社區—物業企業”三方共抓共管、共建共治的工作機制,初步形成了“居民反映、社區吹哨、鄉鎮管理、部門指導”的物業管理新格局。 (本報通訊員)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