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忻大道的開通拉近了太原與忻州的距離,促進了兩地經濟發展。 本報記者 張存良攝
“南融、東進、西引、北聯”,地處山西省中北部的忻州正蓄力突圍、乘勢而起。
翻看表里山河地的山西版圖,忻州像飛行在呂梁山和太行山之間的一只鴻雁。作為全省版圖面積最大地級市,忻州長期以來給人的印象卻略顯“低調”。山河圍城、古關環峙一度時期是忻州博大、厚重的象征,但地理區位、資源稟賦以及歷史條件也制約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如今,在高質量發展理念的引領下,忻州主動求變、積極破題,一座座城市新地標拔地而起、一項項新項目落地生根、一條條新道路縱橫交錯……它們在破除城市發展瓶頸的同時,也優化著城市發展架構,加速著城市的蝶變升級。
高度:立足長遠 打造開放之城
錨定高質量發展,忻州正在國家發展的版圖上找準方位。
歷史上的忻州一直被視為戰略前沿,北通塞外,南臨中原,在許多重大歷史事件中都發揮過關鍵作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迅猛發展,一批資源型城市率先搶跑“出圈”,但忻州卻因“底子薄、欠發達、不均衡”只能拼命追趕。
大就要有大的樣子!版圖大市要解決“大而不強”的成長煩惱,還要在版圖上找出路。忻州將發展的目光重新在版圖之上定格,以更大視野審視,發展定位清晰呈現: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重大戰略部署,深度融入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大局及太原、大同“雙城記”布局,大力推進“南融、東進、西引、北聯”,“南融”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北引擎”,“東進”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服務雄安新區建設,“西引”推動晉陜蒙能源與生態合作示范區建設,“北聯”加快與晉北城鎮圈、長城金三角區域聯動發展,著力打造優勢互補、協同開放的發展高地。
處一隅而觀全局。加快建設開放發展前沿高地,推動開放能級躍升,既有對城市發展邏輯的深諳,也有對區域價值的熟稔。
重大國家戰略的實施讓忻州的“先手棋”落子不凡。2020年12月,國家發改委批復雄安新區至忻州高速鐵路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正式落地。雄忻高鐵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京昆(北京—昆明)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忻州成為山西省境內唯一的線段。抓住這一重要機遇,忻州不斷完善要素保障,快馬加鞭推動雄忻高鐵忻州段建設。今年10月14日,位于五臺縣的雄忻高鐵紫羅山2號隧道順利貫通,成為雄忻高鐵貫通的首座隧道,為后續施工順利推進奠定了良好基礎。
機會來敲門的還有集大原高鐵。同樣作為我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集大原高鐵建成后將連通呼包鄂榆與山西中部盆地兩個城市群,對忻州進一步對接長三角、溝通京津冀,促進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起到積極作用。10月19日捷報傳來,位于忻州境內的集大原高鐵樊家莊跨韓原鐵路特大橋(72+128+72)m轉體連續梁順利完成中跨合龍段澆筑,標志著集大原高鐵山西段站前4標架梁通道全線貫通,為后續箱梁架設、軌道鋪設奠定堅實基礎。
把握用好重大國家戰略機遇的同時,忻州還在一路向南擁抱省會太原。
2022年7月4日,“太忻號”城際動車開通;2022年9月30日,太忻大道通車;今年,還在加速“太原-忻州”城際公交通車的速度……走出石嶺關,忻州正深度融入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大局。
立足開放發展,提升樞紐能級,忻州正跳出對資源的依賴和地域的限制,從內陸腹地向開放前沿陣地轉變,讓高質量發展的道路更暢通,發展的半徑更大。
速度:與時俱進 打造創新之城
云中河畔,萬物快生長。按照“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的發展思路,忻州經濟開發區內光伏產業園、雙碳產業園和半導體產業園相繼落地、集群成勢,為推動城市發展提供了澎湃動能。
轉型發展,對資源型城市來說往往存在“尾大不掉”的隱憂,但對資源依賴并不大的忻州而言正是“輕裝上陣”。近年來,忻州把創新作為城市發展的主要動力和產業轉型的硬核牽引,集中優勢資源,強化要素保障,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由三峽新能源集團山西分公司和忻州經濟開發區共同引進,由一道新能源科技(衢州)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新能源產業園區,從項目引進到落地,僅用不足90天時間,跑出了忻州市重大產業項目落地開工新速度。
項目落地的速度,彰顯出忻州以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和定力。
一個好項目就是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批好項目就是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極。一道新能源14GW光伏電池生產基地項目,作為忻州經濟開發區光伏產業鏈的“鏈主”項目,建成達產后,預計年銷售收入160億元,年均納稅7億元,可提供就業崗位1500個。山西新能匯通雙碳產業園項目達產后年產值約50億元,解決就業500余人。
在創新發展的新賽道上,忻州還在向數字化領域布局。近年來,忻州乘“數”而上、順“數”而為,啟動運營太忻數據流量大樓,規劃建設太忻數谷,數字經濟正在成為忻州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目前,已有50余家企業在太忻數谷登記注冊,華為、時光軸、祥睿能源等多家企業已經入駐。未來,“谷”中的數字經濟技術企業將超過100家、數字應用場景突破100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100億元。今年8月,太忻數據流量谷“智造太忻 智創未來”主題論壇在忻州市舉行,專家云集,學者薈萃,共同探索數字化時代下制造業的發展路徑,為忻州深度實施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雙輪驅動”,以數字經濟發展促進山西中部城市群“北引擎”建設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
騏驥一躍,志在千里。在“新賽道”的加持下,忻州大地正涌動著一浪高過一浪的創業創新激情與夢想。這些拔節生長中的“后浪”,競相奔騰,在重塑忻州產業生態格局的同時,也在加速著忻州產城融合、城市能級躍升的步伐。
溫度:厚植底色 打造精品之城
城,所以盛民也。
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觀光旅游投資競爭力百強城市、中國最佳生態休閑旅游示范城市、國家智慧城市……忻州的發展名片上有一串耀眼的“標簽”。
忻州城自東漢建安二十年開始,先后設郡置州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曾被譽為“晉北鎖鑰”,也曾創造了名噪一時的忻商文化。在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中,如何提升城市載體功能和城市品質,提升城市能級?忻州給出的答案是聚力打造有特色、有魅力、有品質,生產生活性價比最優的精品城市。
近年來,忻州堅持把鞏固提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作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把規劃建設秀容新城作為重要抓手,加快實施秀容大道、牧馬河生態修復治理等項目,同步配套完善市區其他基礎設施,讓城市、產業、人居高度融合。如今的忻州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道路四通八達、一座座公園驚艷亮相……在加快城市建設的步伐中,城市的“顏值”與市民的生活指數不斷提升。
當然,城市與城市的區別,從來不止于林立的樓宇和縱橫的街道,更在于其內在的氣質和靈魂。為避免陷入“千城一面”的困局,忻州在提升城市發展能級的過程中,始終注重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近年來,忻州在盤活忻州古城和用好“五館一院”這一古一新兩大文化高地的同時,竭力挖掘長城文化,規劃建設忻州長城博物館。目前長城博物館建設項目主體結構、二次結構、水電預留預埋等工程已全部完工,建成后將成為一座融完善的商業服務設施、濃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旅游資源于一體的有品位、有特色、有記憶的博物館,彰顯文氣、集聚商氣、提升人氣,最終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成為全市經濟新的增長極。
大盤取厚勢,落子開新局。如今的忻州,城南古城煙火人間、城中商圈熱鬧繁華、城北產業活力迸發,群眾“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愿景正變為現實,城市的高質量發展也更有“溫度”。
過往可鑒,當下可為,未來可期。那只飛行于太行、呂梁兩山之間的鴻雁正乘風直上,振翅翱翔!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