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東”是我市部分地域的真實寫照;作為華北屋脊的所在地,我市較高的海拔,使得光照比較充足。豐富的風、光資源,為我市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開發提供了優越的自然和地理條件。
近年來,我市秉持“負責任、動腦筋、講良心”的工作要求,牢牢把握能源發展的黃金期,充分發揮新能源品種最全、結構最優、規模最大、外送最近的“四最”優勢,不斷完善體制機制,持續推進項目建設,打造全鏈條產業發展模式,全市新能源產業發展走在了全省前列,“風光”大市正向“風光”強市加速跨越。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達到1008萬千瓦,占全市電力總裝機的57.5%,占全省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的17.69%,新能源裝機量全省第一。新能源發電量141.53億千瓦時,占總發電量的30.27%,提前完成我省“十四五”末新能源發電量預期目標。
產業政策持續加力、精準布局,為新能源發展保駕護航。自2019年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我市就把新能源發展作為調整能源結構、推動能源轉型的主要方向。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了《忻州市“十四五”能源革命及現代能源體系建設規劃》《忻州市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打造重要綠色能源基地實施意見》《關于加快風電光伏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忻州市推進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并逐年印發《忻州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年度行動計劃》,為全市新能源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撐。同時,優化體制機制,建立了領導包聯機制、項目調度機制、綜合考核機制等。圍繞項目建設、手續辦理等,開展市、縣領導點對點幫扶,有力有序推動項目實施;定期通報各縣(市、區)新能源項目建設推進情況,采取舉行推進會、提醒、約談等方式,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的困難和問題;將項目投資完成率、投產并網等情況列入全市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指標,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項目建設如火如荼、遍地開花,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近三年來,我市共獲得風電、光伏發電建設規模657萬千瓦,累計完成投資約130億元。今年我市成立了忻州市推進新能源項目建設工作專班和忻州市分布式能源發展工作專班,主動作為,靠前服務,全市在建新能源項目54個,總投資201.89億元。偏關、五寨、神池等生物質能發電項目建成投產,實現了農林生物質廢棄物“變廢為寶”。全市1574座光伏扶貧電站建成投產,有效帶動了群眾脫貧致富。國家重點實施項目西龍池二期和代縣黃草院抽水蓄能電站項目順利推進。原平市49.8MW/20.05MWh獨立混合儲能項目和神池華夏共享儲能電站(一期)開工建設。一大批投資大、帶動能力強的新能源項目相繼落地投產,有效帶動了全市經濟快速發展。
產業鏈持續延伸、不斷拓展,全鏈條產業集群加速形成。我市依托豐富的新能源資源,按照全省新能源產業布局,堅持“快”字當先,抓緊打造和不斷完善新能源全鏈條產業集群,形成牽引全市能源發展的新引擎。目前,繁峙奧博光伏組件項目、原平中信博高科技追蹤支架項目、河曲中能匯通儲能電池項目等大批新能源產業項目建成投產。山西天寶集團被列為全省風電產業鏈“鏈核”企業之一,3家公司被列為全省風電產業鏈“鏈上”企業。與三峽集團在忻州經濟開發區共同打造忻州市新能源裝備產業園區,首個入園項目江蘇一道新能源科技公司年產14GW光伏電池片生產基地項目,總投資約60億元,將于近期投產運行。
堅持電力外送、綠電共享,加速建設多能互補清潔能源外送基地。積極謀劃匯集富余清潔電能,將“綠電”輸送到京津冀和雄安新區,進一步強化電力外送輻射能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與保定等地共建綠色能源產業科創走廊,并成立工作專班,研究探討合作定位與發展模式。綠電外送不僅有利于解決我市“窩電”現狀,更將為我市優化產業結構,推進能源高質量發展帶來持久動能。
目前我市在建的新能源項目有700余萬千瓦,“十四五”末我市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規模將達到1800萬千瓦以上。全市能源系統將繼續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業績是新擔當、交賬是軍令狀”的工作理念,持續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充分釋放我市新能源發展潛力,蹚出一條具有忻州特色、綠色低碳、高質高效的轉型發展之路,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穩健能源力量。
(李艷華)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