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略顯寒冷的初冬時節走進繁峙縣農發村,牛兒的叫聲讓寂靜的村莊增添了生氣。這座晉北小山村里,村民們對母牛產崽時的叫聲已習以為常。新生的小牛將在5個月后出欄,為村民帶來一筆財富。在農發村,養牛已成為當地重要的產業。2022年,農發村全村養殖2700余頭能繁母牛,所產的每頭小牛能賺到5000元到6000元錢。然而,養能繁母牛致富的路在以前卻并不為村民所接受。農發村是一個由24個自然村易地搬遷形成的小村,全村共有耕地1098畝,卻有477戶共1202人,人均耕地面積僅0.91畝。耕地資源緊張,大面積種植糧食作物的路子走不通,村黨支部書記郝常喜就想到了養牛,經過廣泛調研,確定了“養殖為主、種植為輔、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思路。
“很多村民搬遷以前都養過牛,有經驗。這條路能走。”郝常喜說。然而,能繁母牛對于當時人均可支配收入較低的村民來說價格較貴,很多村民不愿意花錢購買優良品種的牛。于是郝常喜帶頭自己先養能繁母牛,同時向縣委、縣政府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看到郝常喜的養牛成效,也看到實實在在的政策支持,村民們也鼓起了干勁。經過4期的能繁母牛集中采購和自然增長,農發村的養牛業已初步形成規模,帶動村集體經濟年增收20萬元。現在,農發村建起了5000平方米的標準化養殖小區兩座,實現了人畜分離和規模化養殖,每頭牛只需村民們付1000元租金,就可以把自家的牛托管給專人管理。52歲的田三女一家以前一直靠種地和外出打工賺錢,看到村民們靠養殖能繁母牛增加了收入,統一管理也能夠省去人力,便在村里第二批統一購買牛時購入14頭牛。“我們的牛都是野生放養,5月份開始,統一將牛交給放牛人,放上山,一天也就4塊錢,10月份再將牛帶回來,中間幾個月我們還能出去打工增加收入。牛的品質很好,吃的東西也都是天然的,來收購的人很多,不愁賣。養牛打工一年能收入10余萬元嘞。”田三女說。農發村能繁母牛養殖是繁峙縣畜牧業發展的典型代表。近年來,該縣把做大做強畜牧業作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農穩定增收的重要舉措,出臺了多項扶持畜牧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力促畜牧產業穩定快速發展。“今年年初,村里已建設起5000多平方米的冷庫。下一步,我們想建立起自己的屠宰場,將牛肉按部位售賣,大大提高牛肉價格,同時尋求與其他企業的合作,進一步推動養牛業向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方向發展。”郝常喜說。
(新華社記者 王怡靜)
(責任編輯:梁艷)